近日有調查顯示:香港僱員對工作的機構忠誠度甚低。這個話題引起社會不少討論,僱主們擔心這會影響香港的競爭力,僱員們則埋怨此乃僱主刻薄無良的結果。
施永青
我雖是僱主,但我從不在公司裏要求員工有甚麼忠誠度。曾有員工,在公司的大型會議上主動表態,打算一生為公司效忠。我聽了嚇了一跳,隨即找機會澄清,勸其他同事千萬不要這樣想。
我告訴同事們,我們其實各有自己的追求,只是在人生道路上碰巧走在一起,有緣的大家一起走多一點路;但如果誰決定要轉彎,我們也只好分手。有時,即使我們走的方向一致,也會有速度問題。如果你走得比我快,我怎可以要你長期屈就,但如果公司比你進步快,你也不宜期望公司會長期照顧你。
會後,有管理層的同事對我這種意見不太認同,說太過消極,對公司的發展沒有好處。我告訴他不用擔心,忠誠是要求不來的,我不要求,不等如員工就不對公司忠心。我們現在有七千多個員工,誰會懷疑公司沒有凝聚力。
事實上,一間公司能否得到員工的效忠,關鍵不在於有沒有提出這種要求,而在於能否把公司辦成一間值得員工效忠的公司。過份強調忠誠,只會換來弄虛作假。文化大革命時期,全國都要唱語錄歌,跳忠字舞,結果大家都暗裏詛咒毛澤東早點去死,這樣江青就沒處躲了。我就不想我的公司重犯這種錯誤。
依我觀察,香港僱員對工作機構忠誠度不足的相當一部份原因,是與僱主的管理手法有關。很多老闆的心態仍停留在農業社會,他們視僱員為佃農,要靠他們才有工做,有飯吃,不懂得尊重僱員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一有少許不如意就破口大罵,不留情面。他們不明白,二十一世紀商業社會中的僱員與僱主的關係是一種合作關係,是一種公平交易。僱員的能力有利公司業務發展的,公司才會聘用;公司肯付出的報酬以及提供的工作環境為僱員滿意的,僱員才樂於為其服務,不存在着階級性的從屬關係。
讀者們可不用擔心,誤以為不強調從屬關係,就不容易建立忠誠關係,就無法建立起團隊精神,就不會有戰鬥力,令香港在國際市場失去競爭能力。要知道,人類文明發展的特色是個人的意願愈來愈受尊重,這種精神在生產關係上也會愈來愈得到反映。香港的僱主若不認識這一點,就會與時代脫節,就不可以更好地發揮僱員的積極性,最終在市場競爭時敗陣給有現代化僱傭關係的公司。
一個獨立的生命,不會隨便找一個給飯他吃的人就對他效忠。現代管理認為一個團隊的建立,首先得有一個「SharedVision」,即一個共同的願景。大家看到的前景及想走的路一樣,才會走到一起來,為同一個目標努力奮鬥。
一個團體,除了要有共同的願景外,還得大家合拍得來,那就需要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否則內部矛盾已一大堆,怎可以有對外的戰鬥力?不尊重個人的公司是不會有多大競爭力的。
二十一世紀的生產力,靠的已不是簡單的盲力,不能像法老王建金字塔那樣,靠大力鞭打奴隸,就可以令他們把大石拉向前。二十一世紀的生產力要靠知識,要有創意,要用腦力,不能再靠鞭打,而要讓僱員有自主空間,才能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
作為僱主,其實不用擔心僱員的自由度太大會破壞公司的凝聚力。人除了有個人主義傾向外,還有集體主義傾向。大部份人都希望找到一個值得投入的團體,利用集體的力量去完全個人無法獨力達至的目標。人在找到一個值得效忠的團體時,心裏就會有較多的安全感。團員間的互相關懷與互相支持,能令人類的心靈有很大的觸動。因此,我相信,對所屬團體的忠誠,本屬人類心靈的內在需要,人類的基因密碼裏早已存有這種本能。一個機構只要提供恰當的土壤與氣候,忠誠就會自然形成,逐漸鞏固,僱主不需為此杞人憂天。
……………………………………………………
作者為中原集團主席,文章逢星期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