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來就靠養淡水烏頭魚維生。他印象中,元朗烏頭是七十年代婚宴間的「上菜」,只是到八十年代後期開始,愈多市民嗜吃海魚,擺酒時才改用了石斑。近年他積極推廣本港淡水魚,因為他覺得:「始終都係烏頭好。」 撰文、攝影:黎國剛
昨日打開報紙,「嘩,點解又有咁多人食海水魚集體中雪卡毒呀?」我心情忐忑不安,好似之前市民怕食雞,現在又到海水魚有問題。幾十年前哪有食海魚中毒?一來海水沒有污染,二來大多數市民以食本地淡水魚為主。
………………………………
我在元朗養淡水魚已經四十年,當年爸爸養基圍蝦,我讀完六年級,十七歲就幫手。後來由於河水污染,於是我轉型用塘水養魚,包括大魚、鯇魚等淡水魚。其中烏頭最出名,大家說本地特產元朗烏頭,就在這裏出產。
………………………………
七十年代烏頭很受市民歡迎。每逢市民擺酒設宴,一條兩、三斤重的大烏頭魚是少不了的上等菜式;因為元朗烏頭特別肥美,皮裏有一層黃油,肉質又鮮。我妹妹出嫁,我們也用大烏頭擺酒。
當年一碗燒鵝飯不過一元,但大烏頭魚批發價每斤十五元。我到魚市場批魚,街市魚販甚至追着我的賣魚車,爭着要買大烏頭。
………………………………
時移世易,八十年代中期以後,市民生活愈見富裕,飲食口味也改變。
當時海水魚好貴,一條三斤重深水石斑售價可達三、四百元,但市民有錢,食得起,擺酒都改用石斑。
九十年代開始,已經再沒有人用烏頭擺酒。鹹水魚愈來愈平,如今,一條三斤普通的青斑,市價也不過百多元。
近年養淡水魚,愈來愈難,烏頭跌到每斤六、七元。市民始終覺得海水魚比較矜貴,但我覺得本港的烏頭卻比起飼養的鹹水魚好吃。我去年擺春茗,也用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