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今日是一代巨星張國榮的一周年死忌,他罹患情緒病中的抑鬱症,去年從一家位於中環的酒店躍下身亡;而港人患上情緒病的人數不斷上升,其中尤以抑鬱症及驚恐症為甚,患者主要害怕面對人群,不敢乘搭公共交通和出席公眾場合,以至出街也不敢。面對如此困境,醫生忠告病患先要平復病發時出現的氣促及心跳急速情況,或離開現場片刻;醫生並強調病患只要透過處方血清素和認知行為治療,即可改善病情。 記者:張嘉雯
「試過喺商場睇咗十分鐘表演,突然發現周圍圍咗好多人,會諗如果我發作咁點呢?咪困住囉,走唔到又透唔到氣,個心跳到爆。」驚恐症患者William是美容公司老闆,現年四十三歲,健談開朗,但數年前開始,食飯會突然感到「四面受敵」,擔心小偷「打荷包」,遇着迫車迫人,會手震流汗。
「同朋友傾傾吓偈,十分鐘到就要行開,成日話去廁所,好似腎虧咁。」即使是飲茶,也要坐近出口,「最驚就係『困𨋢』,我只會企近𨋢門,要控制到同走得到。」William形容,病發時飽受折磨,心理學家、催眠治療、瑜伽統統試過,都找不出病因,曾想一死了之。
三十三歲的阿B七年前開始患病,被迫暫停工作,射燈、金飾及碰杯的聲音都會觸動他的神經,要經常戴着墨鏡,其伴侶也感到困擾。他於去年也想參與7.1大遊行,但因怕人多而放棄。「𠵱家食咗十個月藥,已經差唔多好番晒,如果有機會我都會去。」
香港大學醫學院家庭醫學及精神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林永和解釋,驚恐症患者會出現惡性循環,「覺得自己隨時會發作,見過有病人患病七、八年,隨身帶住成一千粒鎮靜劑,驚自己會發作。」
林永和又說,驚恐症患者會因為「驚恐」不願求診,有些被誤診為心律不正常或耳水不平衡,「其實可以透過補充血清素,減低病發嘅次數,令個腦無咁易跳掣,就好似肚脹要食胃藥咁,腦裏面嘅物質失調,唔能夠靠自我控制,亦唔係『發鬆啲』就會好。」
服用此藥,初期會有輕微副作用,三周後開始見效,六至十二個月可以完成治療。除藥物外,透過認知行為治療,也可改變病者的思想謬誤,破解驚恐症的惡性循環。
現時全港約有百分之四、即十二萬成年人患有此病,藝人張堅庭及電台從業員曾智華都是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