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銳生(SteveTsang)
一些有頭有臉的人嚴詞指出,台灣民主失敗,導致亂局,所以香港和中國都不需民主。這種講法誤解台灣局勢,又不明白民主真諦。
台灣大選後的爭鬥確實混亂和激烈,但這不止反映本土政治的醜惡,更顯出民主的彈性和力量。大家既不要把個別暴力行為等同動亂或失控,也不要把政客的錯失視為專制制度的生死權鬥。
如果台灣不是有民主的話,過去十天就承受不了政壇人物差勁的表現,社會已分裂失控,而不會單單出現粗野的爭論和大致有秩序的示威。試想想,如果在非民主制度下,最高領導人只由相等於零點二二分野的票數勝出,會有甚麼後果?
民主選舉結果差距些微,因此出現情緒激昂的爭議絕不罕見,不要忘記上屆美國大選就是一例。台灣中央選舉委員會的做法雖然合法,但並不明智。雖然法例無規定要重新點票,但它應該延遲公布結果,公開透明重點,就可以消除疑慮。如果一早確立結果的認受性,就可以避免很多隨後的爭議。
毫無疑問,國親聯盟表現出輸不起的樣子,民進黨又欠缺勝利風度。雙方活像繼續競選,只會火上加油。
陳水扁總統和呂秀蓮副總統遇刺,正如所有遇刺事件般產生很多傳言和猜測。陳水扁沒有及時處理好,使謠言更盛。陳水扁應該在投票前宣布,成立獨立司法委員會調查事件,並承諾全面合作。此舉能減低謠言威力。
陳水扁多天拒絕會見連戰也是敗筆。連戰走上街頭抗爭雖然不對,但可以理解。陳水扁可能想選民見到連戰不服輸的樣子,但身為總統就應該維護台灣利益,去鞏固民主。陳水扁應該同意公布結果後一天重新點票,這樣連戰很難不接受,又能大挫國民黨民眾的士氣,不會出現上周末的大型示威。
國親聯盟上星期六發起的示威確實浩大,和平有序也顯出台灣人良好的一面。由於選民各半支持一方,情緒又高漲,示威並不表示台灣人已離棄陳水扁。雙方都必須接納雖然仍有爭議,但選舉已結束。陳水扁已表現出像總統,連戰作為反對黨領袖也接受有責任地謹慎行事。
雖然雙方的表現差強人意,但台灣年輕的民主已顯示彈性生機。政治領袖缺乏智慧,不等於民主失敗。陳水扁和連戰現在要接受,鞏固民主成為機制和生活方式,才對台灣最重要。政黨勝負是次要的,它們有責任確保台灣民主經得起考驗。大家要接受重新點票結果。
香港和中國的觀察家應該客觀審視台灣年輕民主出現的「出牙疼痛」,他們應該反省一個基本問題:如果台灣是專制政權,領導人又表現如此糟糕,情況會是如何?
……………………………………………………
作者為英國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查良鏞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