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場受到不同的負面消息影響,以致沽壓持續,恒指更一度下破12500關口,不少主要股份亦受到牽連,相關認購證更首當其衝,價格波動超過30至40%時有出現。
目前市況可能令投資者要面對重大抉擇:在窩輪價格急速下跌時,立刻止蝕離場?繼續持貨至股價反彈?還是趁低價加注「溝淡」,以減低平均購入水平?
讓我們先重溫平均購入法。平均購入法是股票投資者經常採用的一種策略,透過持續分段吸納股份,以減低平均入貨價。這策略一般適合看好正股中長線表現的投資者,因為在價格下調時,可用較低價錢增加持股量,藉以降低平均成本;而當正股價格上升時,由於已在低位購入部份股份,平均購入價較現價為低,故可從中取利。這投資策略有一定理據,但先決條件是相關資產必屬質優,有中長線的投資價值。
不過,以相同策略應用於窩輪投資,在輪價下跌時未有果斷地止蝕,反而加注「溝淡」,結果往往出現愈買愈低的情況。筆者最近接觸到一位投資者,他曾不下數次購入同一股證「溝淡」,但最終仍未能避過虧損的命運。到底平均購入法是否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投資法?
眾所周知,窩輪只適合作短線投資,投資者可利用窩輪的槓桿效應,配合正股短線表現來增加投資回報。倘若市況逆轉,投資者便應立刻沽貨離場,等待機會再臨。然而,要在虧蝕時離場,實在需要很大的決心和勇氣,故此不少投資者往往會將短線投機變成中長線投資,但在時間值消耗的影響下,回報自然較遜。
其實,平均購入法一般並不適合窩輪投資者,主要因為窩輪有期限,受到時間值流逝的直接影響,故不應作長線持有。即使正股股價出現反彈,若時間值對窩輪價值的損耗高於正股股價帶動的內在值增幅,窩輪也可能未能返回原先水平。
假若投資者對正股的短線走勢充滿信心,希望以平均購入法來減低窩輪的平均購買價,筆者建議他們小心揀輪,應選取一些掛鈎股份的股價即將突破,年期較長,較為價內的股證,因該等股證擁有較高內在值和較低時間值,換句話說,受到時間值流逝的影響也較低。
當然,正股在投資期內的表現也不容忽視,市場一旦傳來對股價不利的消息,投資者應立刻沽貨離場,以免出現愈買愈低的情況。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