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查普曼(MichaelChapman)
海耶克是二十世紀倡議自由市場的傑出經濟學家,曾指導過他的米賽斯(LudwigvonMises),在這方面同樣有重要影響。米賽斯一九二○年發表的《社會主義》一書,已預言缺乏自由市場及私有產權的蘇聯必定垮台。
米賽斯其後出版多種著作,分析政府干預的內在缺陷。然而,現時亞洲、歐洲和美國的政經界,所謂「第三條道路」(TheThirdWay)的政策,正像致命的病毒一樣不斷傳播。
「第三條道路」(又稱中間路線)號稱集合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長,有人譽之為「經濟機遇和社會公義的結合」。英國首相貝理雅接受一家中國電視台訪問時,曾形容這政策「既促進市場活力,又照顧弱勢社群,團結國民實現共同理想」,可說是「新社會民主主義」。
在美國,民主黨稱這種思想為「寬容傳統主義」,布殊總統倡議「溫情保守主義」;台灣陳水扁則提出政府與商界結為夥伴的「新中間路線」。
米賽斯認為那不外乎「以連串措施使國家由資本主義過渡至社會主義」,逕呼之為干預主義。他說的社會主義,並非如馬克思般主張經濟活動全由國家操控,而是政府經由徵稅和規管,扭曲市場及介入社會。
米賽斯指出,資本主義建基於自由和自願的交易,社會主義則由官僚系統掌控經濟,兩者根本不可並行。若希望集其所長,結果會成為漸進式社會主義。政府干預經濟和人民生活,所有計劃和半計劃經濟的問題,包括政策失誤、投資失誤和浪費公帑等將陸續浮現。近年亞洲國家的遭遇也不能例外。
亞洲國家九十年代末期的經濟危機,正是實施「第三條道路」的惡果。這政策本被譽為「亞洲典範」,包括兩種有關連的模式:一種是結合社會主義和自由市場,另一種是在法治與專制統治的基礎上試行民主。結果是政府、企業和工會互相串連勾結。
舉例而言,日本、印尼和南韓政府都干預銀行業運作,過問信貸活動及其利率。政府實行保護主義,例如限制外國投資,或在金融和其他政策上向部份公司傾斜,維護財團利益。政府官僚自以為可籌劃經濟增長,以落實工業政策為幌子,掩飾胡亂投資的事實,更發生不少貪污舞弊的案件。
實施私有化和確保自由訂立契約,是經濟繁榮的關鍵。在戴卓爾夫人治下,英國經濟蓬勃發展,馬卓安開始加強干預,現在貝理雅又提倡「新社會民主」。法國和德國的失業問題仍然嚴重,「第三條道路」政策使其經濟舉步維艱。
至於美國,布殊剛剛提出歷來最龐大的聯邦預算案,開支高達二萬四千億美元,醫療和公共教育開支都有所增加,其政策也朝着「第三條道路」邁進。
亞洲、歐洲和美國應該摒棄「第三條道路」,引入更多自由經濟的政策,政府必須停止干預市場。正如米賽斯所言,「生產要素的使用和分配,若非由市場中的買家需求決定,便是由政府接管操控。」所謂中間路線,只是天方夜譚。
……………………………………………………
作者為美國凱托研究所(CatoInstitute)編輯主任,凱托的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