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銳
最近中環填海的爭論,再次令人想起電子道路收費計劃。如果填海可令港島區居民能夠選擇中華電力公司的電力供應,如理工大學林本利教授所言,則填海計劃確有可取之處。但如果填海,純粹為了增加路面的話,萬一將來又再飽和,是否又再填海呢?因此,正如香港大學侯道光教授所言,我們是有必要慎重考慮電子道路收費計劃,作為一個較長遠的政策。
二○○三年春天,筆者有幸訪問倫敦經濟學院。那邊的教授談起,以往倫敦的交通擠塞問題很嚴重,原因是倫敦有很多古迹不能拆毀或作「市區重建」。但由於經濟蓬勃,引致地價昂貴,很多人都選擇住在距離市中心較遠的區域,到了繁忙時間,交通便非常擠塞。無計可施之際,他們便採用了道路收費計劃。那邊的教授說,交通時間至少減低了三分之一。筆者不知道這個數據是否屬實,但至少提供了我們一個較近期的,亦是大都會的例子。香港和倫敦亦有相似之處(例如,兩者都是金融中心,在中環、灣仔一帶,亦有一些建築物必須保留,因而限制了道路網重新安排及整頓的可能,所以,電子道路收費計劃是值得有關當局細心思考的。
至於有人擔心一旦採用電子道路收費計劃,駕馭人士將會毫無私隱,實在是過慮了。首先,因着各種原因,要「隱藏行蹤」的人士,可以選擇計程車,或租車。第二,有了這些行蹤紀錄,其實也是一種保護,提供某程度上的行蹤證據。與之有關的一項資料是,數年前倫敦於市區內安裝一些閉路電視,當時亦有人反對,擔心會侵犯私隱。實行之後,卻發覺裝有閉路電視的地區,罪案率明顯減少,因此現已為居民所受落。
另一個問題是用者自付的原則。採用這個原則,在絕大數的情況下都可以提高效率,這是明顯的道理。而電子道路收費計劃正是如此。事實上,我們可以制訂,不但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段的收費不一;連在同一地區,同一時段的不同車輛的收費也不一,就如各隧道對不同汽車的收費有別一樣,因為不同汽車對道路之損耗情況不一樣。
此外,現時某些汽車穿梭中港,可避過香港的燃油稅。而一旦港珠澳大橋落實,屆時本港將有更多車輛可在其他地方入油。因此,利用燃油稅,去間接代替道路收費計劃這種想法,愈來愈不可行。
我們相信,政府是有承擔的政府,官員是有道德勇氣的官員。面對填海,每年道路維修費高昂,政府財政赤字,未來燃油稅收入又可能不穩定的情況下,我們希望有關部門能不畏權勢,採用道路收費計劃。
……………………………………………………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