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覺,最近大陸的官方傳媒,稱呼「人民」兩字越來越少,叫做「國人」,越來越多。「提高國人生活素質」、「滿足國人消費需求」、「日本侵佔釣魚台,激起國人憤慨」。「國人」一詞,重現「社會主義祖國」,總讓人覺得是一種時空的錯配。
因為「國人」是屬於民國三十八年以前的所謂「舊中國」的。一說到「國人」,總令人想起一堆穿棉襖、戴瓜皮帽子、在天橋看雜耍然後又在茶館裏擁聚着痛論天下的天子臣民,像李翰祥的電影《北地胭脂》、《騙術奇譚》、《大軍閥》的畫面裏的一批北方演員:井淼、姜南、郝履仁、楊志卿,穿起民裝,操流利的京片子,論北洋軍閥,說日本鬼子,眼看着店裏的木柱上掛着一張條子,叫做「莫談國是」——這樣的人,聚在一起,形象就十分的「國人」。
「國人」常出現在三四十年代的《大公報》社論和《申報》的新聞裏:「蔣委員長矢言抗日,國人振奮」,「我長沙會戰重創日軍,國人毋驕勿餒」。「國人」很能忍耐,在劫難中也有一份難得的樂觀,「國人」雖然是四萬萬的一個模糊的群體,但「國人」的感覺,親切而崇高,在那時候,「國人」不僅是他們,也是你和我。
後來「國人」一詞不見了,由「人民」來取代。「人民」的圖騰就是鐮刀斧頭,一提起「人民」,就令人想起人民公社、土改、焚地契、鬥地主、俄文、糧票、布票、熱水瓶、毛主席像、深藍的毛裝和黑布鞋。
「國人」屬於中華民國,而「人民」卻與另一個所謂人民共和國血肉相連。「改革開放」二十年,漸漸「國人」回潮,成為像BlancdeChine的傳統中國服新品牌,充滿《卧虎藏龍》的周潤發楊紫瓊風味,那麼是不是暗示,「人民」已經淪為一塊染滿了太多血漿和穢漬的過時衞生巾?
「胡溫體制」好像不大喜歡提「人民」兩字:「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民為本」,「人民」這個名詞,在悄悄分解,「群眾」兩字,也不再時興,漸由「民眾」取代,因為一些人內心很清楚,「人民」充滿罪惡,「群眾」也殺氣嚴霜,想建立新形象,還是要乞靈於舊一點的「國人」和「民眾」。
那麼,以此推論,還有醜陋的簡體字,還有從左到右的橫排書寫。「國人」比「人民」乾淨,品味清純一些,但如此一來,大半世紀的「革命」,又是為了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