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癬俗稱「香港腳」或「腳氣」,是一種皮膚真菌病。早期的發病率較多,隨着社會的生活轉型,現今的感染率仍佔約兩成。常見於男性、長者及南方地帶。其他誘發的因素包括糖尿病、血氣不佳、肥胖、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或出入浴室,公共泳池、多汗及穿不透氣鞋襪的人士都是最易患有足癬。
足癬是傳染性的,它可由人傳人、動物傳人或泥土傳人。致病的真菌主要是紅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皮膚內的蛋白質,黑暗、溫暖而潮濕的環境都有利真菌生存和增長。一般正常的身體都能抵禦真菌的感染而不誘發成足癬。
足癬好發於腳趾間及足底,臨床上共分四種。「丘疹鱗屑型」是最常見,呈點狀、片狀、環狀。出現於足底、足跟、足內外側,見於紅斑和丘疹狀。「水勺型」常見於足底,針頭大小的水勺壁不易破穿,分布成群有瘙癢。「浸漬糜爛型」是由於皮膚過度潮濕,軟化變白露出紅色糜爛基底,好發於第三、四腳趾間,有滲液、瘙癢和臭味。「角化過度型」由於皮膚損害過度而致皮膚增厚、粗糙、脫皮,會疼痛。
治療各種的足癬也有不同,一般而言治療上大多是抑制真菌的生長,破壞其細胞膜,甚至直接殺滅真菌。外塗藥物如克黴唑霜、益康唑霜、複方雷鎮辛酊劑、複方水楊酸酊劑、口服抗真菌藥及口服抗生素均能於處方下安全使用。
夏季將至,全球氣溫上升,要預防真菌的感染,我們應少穿不透氣的鞋襪,每天更換及清洗鞋襪,不共用拖鞋、浴巾,保持雙腳及趾間乾潔。若使用口服或外塗藥物者應經專業人士檢查確保皮膚完全痊愈才可停止服用,以免復發。
撰文:卓健足病診療師劉庭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