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章報道,本港公營醫院的兒科病床使用率偏低,認為政府須因應兒科需求減少而調撥有關資源至其他專科,例如內科,以靈活分配及善用醫療資源。
兒科醫療發展對兒童健康及成長影響深遠,不應單單因為兒科病床使用率偏低而輕言轉變,僅僅依靠兒科病床使用率來衡量兒科醫療需求並不全面。「沙士」一役使醫院重視感染的控制,減少院內爆發傳染病,不少兒科病人因發燒入院;因發燒是傳染病的主要病徵,但醫生未必一時三刻便能找出發燒成因,需要時間觀察和診斷,因此單是兒童隔離病房隨時有不敷應用的情況。因此,我們不能因使用率偏低卻輕言兒科病床供過於求。
有關兒科醫生的培訓,亦不能單憑公營兒科使用率低而斷言削減。根據香港兒科醫學院和香港兒科醫學會的數字,香港兒科醫生佔醫生總數的比例,仍較世界其他先進國家為低。以北美為例,兒科醫生的比例為百分之十,而香港則只有百分之四點二。為培訓足夠的兒科專科醫生,政府的角色是責無旁貸。一旦出現兒科醫生不足、或是斷層情況,最終受害是我們的下一代。
現時,有公營醫院把兒科病人的年齡上限提升至十八歲。這是世界兒科發展的大趨勢,把兒童成長至十八歲方視作成年,以便為兒童提供連貫而全面的照顧。筆者認為,政府有必要全面研究各醫療專科的需求,從而適當地規劃各專科的人力資源培訓和分配有關發展所需的資源。
勞永樂醫生
香港電台第一台「健康男女」節目主持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