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良
財政司司長在預算案中提出發二百億政府債券的構想,力求發展本港的債券市場。政府債券為公司債券提供定價基準,對債券市場的發展起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政府發債能夠籌集額外的資金,也不失為一個提升財政儲備水平的好方法。筆者認為現時的低息環境正是政府發債的好時機。
由於本港經濟好轉勢頭明顯,投資者對港府的償債能力很有信心,因此政府毋須用高息來補償債券的投資風險,發債成本得以進一步降低。雖然條件成熟,但港府正處財赤纏身的非常時期,對發債各方面都應謹慎處理。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政府應立法規定發債上限,嚴格限制發債所籌資金僅用於基建項目。雖然每次發債,政府都要通過立法會財務小組的批准,但我們曾經在立法會就大學撥款的討論中見識過議員心有他顧,昏昏欲睡的情形,削減大學經費的提案就此輕易通過。很難保證,當政府提出進一步發債要求時,以上提到的現象不會重演。因此,將政府發債的相關事宜法律化,對投資者及廣大市民的利益都提供了一個更好的保障。我們所欣賞的是法治之美,而非人治。此舉能進一步穩定投資者和市民的信心,相信港府並非依靠發債度日,也不會無限發債。
其次,筆者贊同財政司司長關於降低「入場費」的建議,以方便小戶散戶入市。回顧一九九九年年底金管局推出盈富基金,當時金管局特意將一手定為五百股,以十二點八八港元的發行價來計算,入場費僅為六千五百元左右,成功吸引了不少散戶參與投資,形成十八萬散戶申請二百五十億港元盈富基金單位的盛況。然而現在債券的入場費為五萬元,遠遠高出當年的門檻,所以政府應考慮把入場費降低。為散戶提供多一個穩健的投資工具,亦為是次發債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為顧及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政府應調低入場費。
有人或會擔心讓市民參與債市,會否影響本港的銀行業?筆者認為不會。因為二百多億的發債額對香港市民三萬六千餘億元的存款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相信銀行業不會因為少了這百分之零點五的存款而發生巨變。也有專家認為小投資者不適合參與債市,因為市場利率與債券價格間的關係複雜,小投資者會因為缺少專業的財經知識而蒙受損失。
筆者卻不這樣認為。雖然市場利息上升會導致債券價格下降,然而投資者不會因此而受損失。除非由於資金周轉需要,投資者於到期前買賣債券。因此,如果只與定期存款比較,利息低於五厘的債券對散戶來說,應有很大的吸引力。當然,當經濟進一步好轉,息口扯高時,投資債市的散戶可能會喪失更好的投資機會,但卻不會因此蒙受類似負資產的巨大損失。當然每個投資工具都有其相應的風險和回報,散戶在參與債市之前也要三思而行。
吸引大量散戶投資者,勢必增加行政管理費用,例如派發票面利率時所需的名單就會加長不少,但這些成本可以通過先進的資訊科技來降低。此外,政府有權決定哪一家投資銀行作為發行商,應該選擇一家最符合要求的。如果政府能本着發債的宗旨,嚴格執行,相信會獲得市民的支持。
……………………………………………………
作者為香港城市大學金融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