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今次大選,可說是世界上民主選舉中最熱鬧和最刺激的選舉之一。單看連場的造勢晚會,動輒十萬人,而且場數之多,遍布之廣,真是歎為觀止。連人口比台灣多10倍的老牌民主國家如美國,其總統競選的哄動程度,遠不及小島台灣。
當然其中還有層出不窮的競選伎倆,如人鏈守台灣、連宋夫婦親吻土地等,與電影情節何異。不過說到底都不及「刺扁」一幕來得驚愕和出人意表,這真可以說是最佳的壓軸戲(grandfinale)。事件充滿懸疑和吊詭,至今仍是令人議論紛紛。如果「刺扁」事件不能盡快查個水落石出,若干年後,肯定可歸入那些清初「四大奇案」之類的歷史謎團。
「刺扁」事件疑點重重,連日來傳媒不斷提出了很多可疑之處,看之都言之成理,如果當事人等不來個徹底交代,疑點只有愈傳愈多,也就愈發令人感覺到有人蓄意隱瞞真相。所以即使後來被迫驗傷,也難取信於人,因為拖延出示真相是消滅證據的緩兵之計。至於藉口甚麼元首尊嚴、法律程序等來拒絕驗傷,只有加速破壞自己誠信。因為在大是大非面前,是不能用枝節來掩飾的。
此次大選所造成台灣社會的族群分裂是很難彌補,從雙方得票率看,剛好是把民眾一分為二。可以說無論誰人最終獲勝,其只得一半的認受性,會令其施政舉步維艱,充其量只能是4年跛腳鴨式的管治。在這樣的管治模式下,任何具爭議性、前瞻性的議題都會極力避免,以免再挑起群眾的對立,結果是台灣很難走向獨立,因為最少一半人反對。同樣,也有一半人會反對跟大陸統一,最終是維持現狀,在現階段這也未嘗不是一個各方面都可接受的局面。
即使不統不獨的局面可以維持,但經此大選一役,藍綠兩大陣營互不信任情緒只有加深,社會的和諧程度會大降,在此形勢下,只有加速資本和工業離開,邏輯上大部份的投資將會流向大陸,這會更快把台灣經濟邊緣化(marginalized)。
以上談及的局面是假設雙方最終會用理性辦法去解決,例如重新驗票,或是如何客觀驗傷等。但假如因某種原因而令兩派民眾流血衝突,則引起的效果是誰也不願見、也不敢想像的。或許是基於這原因,所以雙方領導人都極力要民眾克制。
雖然誰當總統仍然懸而未決,但涉及此次大選的另一項選擇卻勝敗分明,這就是所謂「防衞性公投」。據已公布數字,領公投票的選民只有45%,距離50%有效門檻也達不到,這是明顯對民進黨重要政策的一次重大否定。其實這樣的公投結果,表明絕大多數人可以口裏叫獨立,但內心深處還是喜歡安於現狀的。以此類推,如果公投的議題是台灣應否獨立,相信領公投票的人會更少。
直到今日執筆之時,台灣的選舉風波仍未解決,對於此類事件,時間就是敵人,愈往後拖則變壞機會愈大。但願不會出現動亂局面。
李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