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視達快要在香港結業,九龍城廣場的已關了門,我到紅磡那家去,當今也不做了。之前,看到一部我想重看的老片《TheIpcressFile》'65的DVD,即刻租下。
當占士邦片子最熱門的時候,英國小說家LenDeighton創造出一個叫哈利.龐馬的角色。哈利和占士完全不同,當間諜像在上朝九晚五的班,戴近視眼鏡,講土腔英語,喜歡去超級市場買東西,回家後燒菜吃,絕對不是香檳美人跑車的英雄。
這個角色由米高堅MichaelCaine演得活生生,片子很賣座,接着還拍了兩部續集《FuneralinBerlin》、《BillionDollarBrain》才罷休。
電影學院常把這部片子拿出來分析,並非它有甚麼藝術價值,而是六十年代盛行用一種叫新綜藝合體Cinemascope的拍攝方法來製作宮廷或聖經鉅片。荷里活當年為了要抗衡電視的衝擊,以為銀幕愈大愈好。方形的銀幕,比例是一比一,但是新綜藝合體是一比二點三五。
它的原理是用一個壓縮的鏡頭,把景象和人體拍下。菲林拿去戲院放映時,裝了一個放大的鏡頭,就出現了新綜藝合體。
千軍萬馬充滿畫面,不成問題,一到小成本的戲,來來去去人物都是單對單,把主角放在銀幕中間時,左右的就剩下很多沒有意義的空間。
《TheIpcressFile》不同,它極端地將人物設在左角或右角,浪費就浪費,盡量誇張,就顯出氣派來。這種拍攝方法影響了整個日本影壇,大映公司製作的武俠片都變成了徒子徒孫。
片子上映時並沒有錄影機,我帶了一個相機到戲院去把每一個畫面拍下來拿回去研究,花費不少工夫,當今想起來是件好笑的事。
當今的片子,很多用一比一點八五來拍,新綜藝合體少之又少,幾乎絕跡,但做為一個熱愛電影的人,也非研究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