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昇錢談:金融市場前路崎嶇

恆昇錢談:金融市場前路崎嶇

過去數年,刺激金融市場向好的其中一項主要因素,就是有大量可供投資的流動資金充斥全球各地市場。不過,這些資金看來在未來數月會有所縮減,投資者肯定要面對較難熬的時刻。

衡量全球流動資金的狀況,與其說是一門科學,不如說是一門藝術。但一項已證明行之有效的指標,就是七大工業國的「過剩」貨幣供應增長──即七大工業國中,經通脹調節後的貨幣供應增長,與工業產出的差距。
這項差距為何會影響投資者呢?箇中原因是經濟交易所需的資金,理應與產值大致相若。倘若貨幣供應增長步伐加快,就有剩餘資金可流入金融市場;反之,若貨幣供應增長降至低於產值增幅,游資便會調離金融市場,以應付需求。

資金過剩不再
附圖顯示了七大工業國過去20年的工業產值增長及經通脹調節後的貨幣供應增長。
自2001年以來,貨幣供應增長都比產值迅速。流動資金過剩的情況,可從各市場接連上升而獲得反映──最先是政府債券,之後是住宅物業,最近則有股票和商品。不過,隨着工業生產回升而貨幣供應增長減慢,兩者的差距在近月大為收窄。按目前趨勢估計,貨幣擴充狀況在今夏將會由「過剩」變為「不足」。
過去20年間,貨幣供應增長出現由過剩變為不足的情況共有4次,都與金融市場疲軟扯上關係。一般的情況是,每當銀根轉緊絀時,在資金充裕期間最普及的投資,所受的影響亦最大。

4次歷史教訓
在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股災中,股票傷亡最為慘重。86年減息周期及油價下跌,支持經濟加速增長,投資者紛紛把資金投入股市。美國聯儲局自87年春季開始加息,到10月份時七大工業國貨幣供應狀況由擴充變為萎縮,股市因而大跌。
1994年輪到債券銳挫。和現時一樣,聯儲局的寬鬆政策,變相鼓勵投資者進行「利差交易」──短期借入低息資金,轉投息口較高的長期或劣質債券。直至93年年底時貨幣供應增長狀況出現變化,這些交易開始無以為繼,加上聯儲局於94年2月加息,拋售潮更一發不可收拾。
第三次資金過剩的結束發生在1997年。這次熱錢所垂青的是新興市場(特別是亞洲)。當時不少亞洲國家都出現龐大經常帳赤字,要倚賴外國資金流入填補。流動資金的減少,最先導致泰銖在97年7月急瀉,繼而造成區內貨幣及股市大跌。
最後一次貨幣供應由過剩變為不足發生在1999年年底。這次被戳破的泡沫是科技、媒介和電訊(TMT)股份。泡沫在之前幾個月不斷膨脹,而造成游資充斥的部份原因,是各國央行擔心電腦「千年蟲」為患,因而不斷向市場注入足夠資金。至2000年初游資開始撤離股市,釀成了科網股股災。

考慮抽身離場
今時今日我們應該吸取甚麼教訓呢?第一點是流動資金逆轉的不利衝擊,其實可以延遲,只要各國央行同步實施寬鬆貨幣政策。聯儲局既然繼續按兵不動,近期市場的強勢也許可以多維持一至兩季。
第二、要在流通量惡化時保持元氣,關鍵在避免投資於投機熱錢流入而出現超買的股份。美林證券每月進行的「全球基金經理調查」,在此方面提供了一些玄機。目前基金經理都重股輕債,偏重新興市場、周期性股份及科網股。債券方面,2003年雖已大幅上揚,但仍備受追捧。這些投資不一定都會在游資枯竭時表現欠佳,但可能性甚大。
相反,於年初被打入冷宮的投資對象,甚有機會於今年底再獲垂青。股票方面,基金經理目前所持有的英美兩地公用事業、汽車、零售及基本消費品股份,比重明顯偏低。持相反論調的投資者可能認為七大工業國政府債券會表現出色,但仍宜採取審慎態度。儘管受到基金經理看淡,債券卻因炒家進行利差交易以及亞洲各國央行大舉入市而受惠,只是需求未必能夠維持步伐。
投資能否成功,部份視乎何時順勢而行,何時持相反立場。流動資金呈緊絀,也許意味着投資者現時應該考慮抽身離場了。
恆昇基金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