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2000年2月舉行的本港馬拉松長跑賽,當日密雲,上午氣溫為攝氏16度,看來非常適合戶外長跑活動。誰知那天的相對濕度高達96%,在這極高的濕度下進行劇烈運動,排汗後未能及時在皮膚表面揮發,造成體內機能過熱,即是出現「中暑」症狀。筆者還記得有數十位健兒感到不適,是歷屆少見的,連醫療輔助隊的救傷用品也不敷應用,皆因忽略了春天潮濕環境對運動的影響。
本港春天的氣溫一般徘徊於攝氏20度,與室內空調的氣溫相若,似是做運動的好時機。但相對濕度卻極高,在進行戶外運動時,很多市民缺乏了身體適應環境能力而「中招」。舉例說,市民在春天都會穿着風褸行山,除非你穿的風褸是昂貴的「防水透氣」型,否則容易出現體溫過熱而中暑。行山用的風褸與一般逛街的不同,最顯著分別是在腋下有拉鏈的,可以拉開幫助散熱,而胸前的拉鏈是雙向對拉式,拉上拉鏈後可從風褸底部拉開,以便調校散熱作用。
若喜歡周末行山或作戶外運動的朋友,如打網球或高爾夫球等,在春天潮濕環境下,必須保持身體「弗」的狀態才去參與,增強環境適應力,減少中暑機會。對於上班一族,尤須注意身體需要三、兩周才能適應潮濕環境下做劇烈運動,況且他們每天上班均在濕度低的空調下工作,身體連續舒服了六天,到了周日,身體無法適應劇變的潮濕環境。
至於室內運動,春天潮濕環境容易造成濕滑地面,滑倒受傷,長者們宜加注意。很多室內運動場的自動空調系統是由氣溫來操控的,一般設定為攝氏20至23度,假若氣溫低於上述溫度而沒有空調,場館內的地面和牆壁便會出現水點,增加運動創傷的機會。
撰文: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雷雄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