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台灣大選,民建聯的譚耀宗向記者說:「這次選舉值得我們警惕和深思。」他不肯解釋需警惕和深思甚麼。他指的「我們」,大概不是民建聯,因為民建聯在大問題上,只需警惕和深思中央路線。他說的「我們」,應是泛指香港人。那款欲語還休,是左派正要摩拳擦掌熱賣的訊息:「看!搞民主等於出亂子!」
香港人要求民主化,這次前所未有地熱烈跟進台灣選情,本身已是一個社會指標。左派自覺要做的,是把許多香港人看得羨慕而生的激勵,化成怕出亂子的驚恐退縮。
但在這方面,香港跟台灣根本無法比較。自從香港的一國兩制示範作用不但降到零,且成了北京的負資產後,要未來的台灣成為今日的香港,已成為白日夢。
台灣自有一場近代辛酸史,由國民黨一手造成的籍貫悲情、政治血淚,一黨專政下白色恐怖,令台灣民情可以非常溫柔文藝,也可以極度粗暴悲情。看連馬英九也一時控制不了台北。
香港人之前寄人籬下,沒甚麼政治上的大幻想。直至去年中給特區政府迫得急了,洶湧上街仍秩序井然。真要數香港的近代大傷口,一是給文革潑瀉過來的六七暴動,二就是六四。兩者均牽連北京,本地左派實在不好說。
他們更不好說的,是這次台灣大選紛爭最大的火頭,是票數相差少得令人抽一口氣,造成連宋那邊有理由的不服氣,人心就亂了。但若在今日香港進行一場普選,這種險過剃頭的場面不會出現之餘,恐怕且會一面倒,倒向民主陣營,這邊歡呼,那邊黯然。亂?怎麼亂?
本地左派也不好說的,是陳水扁險勝,有認為皆因之前的槍擊事件替他搶得同情票。但這種看似政治暗殺事項,不吉利,不好掛在嘴邊。掛了,既似挑釁香港警方維持治安的能力,也像散播香港鬧市會有子彈橫飛的畫面,容易淪為危言聳聽。
左派原可大聲疾呼的,是見台灣股市大挫,此番經濟上的亂,足以證明搞民主危害經濟。但弔詭的是,台灣的李嘉誠們、田北俊們,原大都支持連宋一邊,北京顯然原也預料及期望連宋當選,但如今聲嘶力竭要搞亂子,令商界動盪的,也是連宋。
香港自稱愛國一族,想嚇香港人又不敢嚇,猶抱琵琶,一句「民主等於亂子」到了嘴邊,仍硬生生嚥回的最大原因,卻是因為中央似乎不要把台灣大選與香港政治掛鈎。
也實在掛不了。之前的一線牽連,是一國兩制模式,如今已經斷線。對北京來說,不管誰當選,台灣仍是一副「不願統又未敢獨」。連宋公開講話,不時插一句「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可怒也。公投因為未過半數作廢,固然令陳水扁面目無光。但反過來看,因為仍然有四十五的百分比,數字仍屬緊湊,可讓陳水扁體面地從這條前線上退下,得避免去火上加油。
再者,陳水扁這次遭說他弄虛作假的羞辱,國際形象受損,也許會學得謙卑一些。事實是,在選前他也已謙謙提出北京台北互設辦事處。北京給一時考起,未能回應。
陳水扁從政的成功,主力並非搞台獨,而是把台灣本土意識全盤深化,聽他在謝票時的一口台語,群眾喊的「凍蒜」(當選)。台灣人文化上自覺中國,政治上卻自覺台灣。唯獨這一點,台港有點相似,香港人文化上也自覺中國,政治上卻自稱香港人,也就是愛國意識不足。
北京也看到這一點,該正密切注視香港本土化的形勢。但現在才要改「皇后大道中」一類的街名,總也太遲了。
民建聯卻也因為未能本土化,未能在本土受到愛戴。台灣大選可讓民建聯警惕深思的,是連宋輸的原因之一,是他們實屬便利組合,似反覆小人。民建聯對普選的立場,就像其他議題,也實在反覆。
……………………………………………………
毛孟靜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文章隔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