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隱性病菌 部份會上腦 造成腦膜炎<br>3000港童肺結核高危族

帶隱性病菌 部份會上腦 造成腦膜炎
3000港童肺結核高危族

【本報訊】衞生署一項為九萬名小學生進行的研究發現,其中六百五十多人帶有隱性結核菌,而這群學生於過去四年內曾有十人病發。有胸肺科醫生表示,隱性帶菌學生病發機會較一般學生高出三十倍,以此推算,現時全港的四十多萬名小學生中有逾三千名是肺結核的高危族。 記者:梁洵瑜

衞生署胸肺科顧問醫生梁子超接受本報訪問時稱,該署於九九年為九萬零五百六十八名小學生進行結核菌素皮膚測試,呈陽性反應者的皮膚出現紅腫,甚至潰爛。結果發現,有六百五十六名小學生的菌素測試面積相等或超過二十毫米。
他指出,該署跟進這些兒童四年,發現其中十人病發成為肺結核,以此計算,結核菌素皮膚測試面積超過二十毫米的兒童,病發率為每十萬人中有三百四十一人,較一般兒童病發率每十萬人只有十人,高出三十倍。

並非人人會病發
若以本港有四十七萬小學生推算,即有逾三千名小學生是隱性結核菌帶菌者。梁子超強調,結核菌素皮膚測試呈陽性反應,除了是隱性帶病菌外,也可能與接受注射卡介苗反應有關,或環境中非癆菌性分支桿菌導致,所以這些學童病發機會較大,但絕非人人都會病發。本港整體人口,估計有三分之一是隱性帶菌者。
現時一些結核低病發區如美國,會要皮膚菌素測試面積超過十毫米的兒童,服用一種結核藥物預防病發。梁子超稱,衞生署曾研究預防藥物成本效益,若給予所有菌素測試面積超過二十毫米的兒童服用預防藥物,每一千人只可預防到三人病發,加上本港屬結核高發區,故讓孩子服用預防藥物,成本效益不大。但若該些幼童或嬰兒皮膚測試呈陽性,又有近親染上結核病,則會給予預防藥物。
廣華醫院兒科部過去十年,每年約為七至八名隱性帶菌兒童,處方預防藥物,多年來一直跟進,均未有兒童病發。該院兒科顧問醫生吳國強說,服用預防藥物可以減低未來三十年病發機會。

兒童病例難確診
吳國強又稱,兒童肺結核個案雖不多,每年只有七、八十宗(表),但兒童病例或會較難確診,不排除因而延誤治療,去年曾有一名五歲男童,咳嗽六周,並有微燒,但普通科門診及兩個私家醫生均診治為上呼吸道感染,直至到急症室求診時,已有肺積水情況,照肺及化驗後證實為肺結核。
他強調,兒童肺結核與成人不同,較少會咳出痰液,故醫生若發現兒童持續咳嗽三至四周以上,又非哮喘,應為兒童照肺,盼可及早確診,因為少部份患者會結核菌上腦,造成嚴重的腦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