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行家談起,大家都對監管分析員的諮詢內容顯得頗為擔心。太過模糊,一下子變得過份嚴謹,只會扼殺分析員的空間,徒令小投資者在資訊方面更加不利而已。
香港有頗多公司是在午間公布業績,已多次提過初步公布的業績報告內容過份簡單,在午市公布業績只是令資訊混亂,構成混淆,對促進效率造成反效果,並不是重申這一點,只是順帶一提而已。
幾年前仍是主力分析銀行的研究員之時,經常穿梭各間銀行的業績公布會議,有某大銀行老是喜歡在2:30開始講解,會議期間便有不少外資行同業電話報料,接收口頭資訊的,又豈會是該行的全部客戶,只會是特殊的小部份而已。而股價表現,又的確是在午市開市後一段時間才顯著變動,顯示分析員是有料到,能夠影響短線買賣。這類的大型漏洞,又不見有人提出填補,理應取消午間公布業績的做法,或者要求公布的內容,有水蛇春的長度。
說完了題外話,回說監管的諮詢,較受關注的是股價敏感資料的部份,概念上理當如此,但執行與界定太難,只會令分析員封口不敢落筆。
以工業股為例,今時今日原材料價格上升,如何應對,是公司訪問必然提及的題目。原材料價格走勢是相當公開的資料,可是有否對沖,以至對沖手法,對毛利率可以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有否進行對沖活動,一定有投資者問,答了之後,便獲得一份敏感資料,按例要鼓勵公司公開,不答的話,肯定有很多大型基金的管理人不滿意。與其令分析員沉默是金,監管當局倒不如邀請一些資深的業內人士,為公司業績公布的內容做一份指引,要求公開那些資料,既令大小投資者安心,又不會有不公平的現象,好過現在着意針對分析員。
東方海外(316)有人看23元,又有人看32元,同一份業績,有不同的演繹,分析員的價值在乎看法,而非資料上的優勢。希望有關人士明白,監管分析員不如在公司披露上做更多工夫,現在互聯網時代,卻不見公司資料發放更有效率,詳盡的公布已經不成問題。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