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人們憂慮通縮會席捲全球,尤其美國決策者眼見大如日本或小如香港被通縮這頭怪獸蹂躪至民不聊生,領導群倫的最大經濟體系一旦陷入通縮,實不知如何或何時才能從這個深淵裏鑽出來,故此必須採取未雨綢繆措施,防止來犯。然則日本和香港通縮之主要來由,是因為房地產泡沫爆破,美國雖未經歷此境,但卻因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後,連續數年接二連三發生事故,導致消費急降,可謂賤物鬥窮人,加上新興國家如中國和印度等釋放出來的大量廉價勞動力,以及科技的進步令到生產力大大提高,遂造成不少商品價格持續滑落,企業之間競爭激烈,為爭奪市場,寧減少邊際利潤也不敢提價,縱使多國利率已降至接近或創下歷史低位,也無法令另一頭猛獸──通脹崔護重來,不無給一眾傳統理論的經濟學家上了新的一課。
然而利率長期偏低,表示資金「機會成本」大幅下降,最終必誘發投資或投機,其實在過去一年多來,企業資本投資及開支確續見增加,部份資金也被趕入股市或其他金融工具作短中線投機活動,但卻不足以引發通脹惡化,主要是企業在前景不甚明朗的環境下,投資極為審慎,更重要的是全球僅得一個大買家美國,然在相對強美滙(以貿易加權計)和結構性高失業的情況下,若未能達致全民就業,欠缺這股動力,再加上全球整體消費依然甚為疲弱,此獸(通脹)雖猛,又何足言勇?
有人認為,原材料和原油價格近期急升,反映通脹已逼近門前,是嗎?如果企業未能或不敢將成本的增加轉嫁消費者,又通甚麼脹?君不見多國消費物價指數表現溫和,便知通脹未有耐殺到矣!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