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彭特(TedGalenCarpenter)
台灣剛完成了艱難和爭議的一幕,繼續新生民主的演進。陳水扁總統以些微票數勝出,雖然仍有重新點票的可能。陳支持的兩項惹人爭議公投,都因不夠人投票而失敗。
剛舉行總統大選和公投的台灣,可能期望同是民主國家的美國會給予道德上的支持,但事實並非這樣。布殊政府屈從於中國壓力,企圖制止台灣舉行公投。美國官員私底下都認為陳水扁專搞破壞,希望他不連任。
二○○三年十二月中國總理溫家寶的訪美之行,充份表現出布殊政府對北京的妥協。布殊公開指摘台灣總統陳水扁企圖單方面改變台灣現狀,又強調美國反對兩岸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舉措。陳水扁的主要罪狀是提出公投。
美國不應該這樣看待台灣。美國批評另一個民主政體就某些議題舉行公投,本身已令人反感。更何況布殊一方面批評公投這項基本民主行動,卻對中國部署導彈這種破壞兩岸穩定的行為,完全不吭一聲。
過去幾年,布殊政府的台灣政策,從一個極端擺向另一個極端。他上任後的幾個月,似乎有意顯示美國將無條件保衞台灣,以抗衡中國的軍事威脅,立場比歷屆美國總統都鮮明。稍後,布殊批准了近十年來最大宗的對台售武合約。布殊政府更無視北京抗議,不但容許而且鼓勵台灣領導人高調訪美,這與克林頓的做法有明顯的差距。二○○二年,某研究所贊助的防務會議在佛羅里達州召開,期間美國副國防部長沃爾福威茨與台灣國防部長「非正式會晤」。那是自一九七九年美國改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之後,美台官員的最高層次接觸。
然後,就是去年十二月的政策徹底大轉向。布殊政府為甚麼一改以往態度?
美國對台政策轉變的主要原因,似乎是為了一個交換條件:希望中國盡全力協助解決北韓核武危機。毫無疑問,這種政治交換有時候確有其需要,但在北韓問題上則似乎並非必須。中國也不希望北韓擁有核武,無論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採取甚麼立場,北京最低限度也會居中協調,協助召開會談。
其實,布殊政府不管是幾年前那樣明確地支持台灣,抑或像現在般親近北京,都不是對美國利益最有利的做法。沒有甚麼比布殊總統這種混合政策更糟的了。一方面,美國似乎以強制手段欺壓另一民主政體;另一方面,若北京對美國的妥協政策過份樂觀,因而向對岸發動攻擊,美國仍然有義務保衞台灣。
美國根本毋須在台獨或其他兩岸問題上表明立場。台灣已是發達的民主地區,美國應尊重這個社會的民主權利。不過,美國政府官員也應該明確表示,台灣政府必須對其政策引致的任何風險負上全部責任。具體而言,美國應知會台灣,兩岸一旦因台獨問題爆發軍事衝突,美國都不會插手干預。
據此,美國毋須再視台灣為不聽話的附庸,而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這才是兩個民主政體唯一正當的關係。
……………………………………………………
作者為美國凱托研究(CatoInstitute)副所長,凱托的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