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香港人來說,欖球大體是外國人的運動,直至陳福平在九七年初次入選香港七人代表隊,開創香港欖球歷史上首位華人出戰七人賽後,近年才陸續有華將參與這項一年一度的本地體壇盛事。陳福平自言,打欖球,除帶給自己很多無法預計的榮譽外,還為自己帶來強健的體魄。
文:曾雁平
攝影:王子俊
陳福平愛打欖球之餘,還喜歡各式各樣的運動,游水、跑步、足球、桌球、甚至乒乓球皆行,而每當欖球球季結束,公餘時間便會玩不同類型的運動;採訪時記者帶了個足球讓攝影師拍些陳福平的踢波照,看其傳球與控球技術同樣不俗,而他還打趣地說可否介紹他踢職業足球。
陳福平說,七人賽上、下半場合共只得十四分鐘,對球員的體力要求及爆炸力要求甚高,而七人賽更是欖球賽中最辛苦一種(其餘兩種分別為十人及十五人),因場地大而人數少,走動特別多,對球員的體能要求自然更高。
十二歲接觸欖球的陳福平,一打便打了十六年,他說:「欖球和其他球類運動不同,比賽過程中有很多身體接觸及碰撞,又極之刺激,而對運動員的體力要求也特別高;想打得好便必須勤操體能,以應付每次比賽巨大消耗需要。
另外,也要盡量練到自己大隻點,否則會不夠人『撞』;不過,欖球也不是每個位置都是靠撞,還要講求球員的速度與靈活,只要練得好,與身材高大的外國球員不會有太大差別。」
為了練好體能,陳福平日常操練,既要快跑練爆炸力,又要慢跑鍛煉耐力,還會做些器械訓練作為輔助;可能操得多的關係,其上身甚厚,手臂的肌肉就更加如鐵般結實。問陳福平是否很少病痛,他想了想說:「好像也是,我很少看醫生。」
雖然陳福平只是二十八歲,但對欖球運動員來說,年紀已經算大,亦已開始走下坡,再打多一至兩年便會退休;而球員生涯中既成首位華人參加七人賽及七人世界盃,今年有幸成了香港七人欖球賽的紀念郵票肖像人物,還有機會到世界各地比賽及訓練,可說大大擴闊了自己的眼光。
他說:「這些都是欖球帶給我的,現在我最希望香港的各類運動能夠更職業化,能有更多人參加欖球運動,讓多些新血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