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樂
從某個角度看來,香港政治是一個殘局。我們是在既定的,無法從頭開始重新再來的條件與限制之下,爭取最理想的結果。
面對這樣的一個局面,有兩種應付的方法。一是明知現有的布局存在基本的問題和缺陷,但仍然因為不敢嘗試扭轉劣勢,而只求輸少當贏,盡量避免失去手上所有的和進一步出現更大的損失,於是採取防守性的保守主義手段來應付問題。這一種策略或者可以拖延時間,換來短暫的、暫時不再有失的一個局面。不過,由於根本的問題未有解決,最終還是要面對失敗。
另一種應付的方法是因為意識到身處劣勢,於是主動出擊,甚至以「博棋」來爭取扭轉形勢的機會,實行正面面對本身的問題和缺陷,希望有可能反敗為勝。
特區政府的高層領導說,香港不應該成為政治理念和政治模式的實驗場地。這句話本身沒有錯。領導未有講清楚的,是在香港市民眼中,過去七年在港實行的政治制度確實出了相當嚴重的問題。政治領袖領導無方固然是一大問題。而由於民眾對領導諸多不滿,現存政治制度設計上的種種缺陷(包括無法確立政府得到民眾的支持,以至會出現認受性的危機;市民無法確定可以怎樣去更換一個表現不濟的政府等),早已暴露於大眾面前。市民有求變的訴求,並非意氣用事。
更有趣的是,特區政府的管治體制出現問題,並不只限於政府與民眾之間經常發生衝突。在中央未發動香港的資產階級公開表態支持以社會穩定為大前提,而要求政制不變的意見之前,我們就多次見到連資本家也來投訴政府,又或者資本家之間也公開互相指摘,反映出現管治體制在協調利益和處理階級矛盾的問題上有所缺失。當時下的建制派,以平衡社會階層利益和均衡參與為理由,拒絕政制改革時,他們似乎忘記一個重要的事實──對特區政府不滿者,又何止於草根階層和中產階級?在過去幾年裏,資產階級對這個政府亦有不少怨言。他們一樣不滿這個政府缺乏透明度,投訴決策之前諮詢不足,認為政府政策左搖右擺是很多問題的主要成因。在七一大遊行前後,本地的資產階級也不是一致的、堅定不移的力挺特區政府的領導層。今天,香港資產階級的妥協,不是基於他們真心相信這個政府依然能夠扮演領導的角色,而是在中央領導面前,不敢將問題與矛盾表面化而已。
要好好落實一國兩制,長治久安之計乃正面面對問題。如果所謂的「以大局為重」的意思其實是叫港人忍氣吞聲,種種壓抑下來的不滿,總有一天還是要爆發出來的。認為現時特區政治的管治不存在結構與制度層面問題的想法,其實只是自欺欺人。
可以這樣說,特區政府的表現不濟,給中央領導出了一個難題──潛在於《基本法》裏面的種種矛盾,因為政府欠表現,無法擺平民眾,而提早浮現。香港人並不是那類看着領導人面色做人的民眾。他們有所不滿,還是會上街。這不是搞不搞對抗的問題;這是官迫民反。關鍵是中央領導會否繼續迴避問題,以為盡量減少損失手上的棋子,是處理殘局的最佳方法。
……………………………………………………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文章隔星期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