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灣仔白天商業繁忙,晚間則夜夜笙歌。為了強化這個小灣岸的活力,路政署提出一項接近二億元的「變身」方案。政府建議在軒尼詩道及駱克道一帶實施順時針單向迴旋交通系統,以改善行車速度;在莊士敦道一帶設置行人專區,並重鋪多條道路地磚,以凸顯多姿多彩夜生活等地域特色。工程預算在明年動工,四年後呈現一個「新灣仔」。 記者:羅偉光、蔡元貴
灣仔區議會轄下規劃、交通及環保委員會今日討論「灣仔交通管制及行人環境改善措施」,一系列措施是針對現時灣仔的塞車及行人擠迫問題。路政署指出,軒尼詩道及駱克道多個路口於日間大部份時間的容車量,均未能滿足現時交通需求,灣仔區內的行人設備亦不足。
最大刀闊斧的措施是位於灣仔核心的順時針單向迴旋交通系統,政府建議把軒尼詩道的中間分隔帶向北移,以提供四條西行車線,而從軍器廠街至波斯富街一段的駱克道則由現時雙向行車改為單向東行,駱克道現有的中間分隔帶將會取消,以提供三條東行線,駱克道北面及近路口的行人路將會擴闊,並加種植物和進行街道美化。
路政署指出,現時灣仔軒尼詩道東西行及菲林明道南北行在日間大部份時間的行車速度均相當低。在順時針單方向迴旋交通系統全面實施後,預計平均車速可改善一成半至三成。
灣仔是老香港重鎮,處處都遺留歷史變遷的痕迹,路政署建議多項行人環境改善措施,以加強這裏的文化特色。除了在莊士敦道一帶設立行人專用街道之外,亦會進行地磚重鋪工程。在酒吧林立的謝菲道和駱克道,路政署建議採用不規則圖案、顏色繁多的地磚,加上不同的照明系統,以強化晚間景觀,凸顯灣仔的夜生活特色。

一些不宜闢作行人專區的街道,如大王東街、汕頭街及廈門街等,則設計為悠閒式街道,車輛進出不受限制,但這些街道會設置交通及道路設施,包括特定的上落客貨彎位及局部擴闊行人路,使駕駛人士自動減速,並配置有顏色的車路,與普通車路分開,以改善行人環境。
是項工程計劃於明年年底展開,分階段施工,整項計劃預計於○八年底完成,工程費用估計為一億八千萬元。
灣仔區議會副主席謝永齡認為,這些措施可以解決駱克道一帶的交通擠塞問題,但他擔心當車輛東行駛至銅鑼灣波斯富街時,會形成樽頸,當局須採取相應措施疏導。
謝永齡並憂慮歷時三年的改道工程,動工期間將會帶來更嚴重的擠塞,政府其間必須部署好一套應變計劃。他又建議透過命名,讓不同街道更具特色,如玩具街、古物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