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每逢天氣轉變,惱人的風濕總是準時發作,令人痛得死去活來。有物理治療師解釋,退化性關節炎是風濕痛的主因之一,還有身體過重、關節曾受損及經常提舉重物的人都是患上風濕的高危一族;而脊柱、膝及髖關節等負重關節,通常最先遭殃。由於關節退化無藥可醫,物理治療師警告,年輕人對扭傷切勿掉以輕心,以免老來風濕纏身。 記者:張嘉雯
「天氣潮濕嗰排的而且確,風濕發作係嚴重啲,醫學界都唔知點解,但係話飲凍水、沖涼導致風濕就一定唔係。」物理治療師鄭泳珊解釋,天氣潮濕時氣壓改變,令關節內的壓力受影響,可能是風濕發作的誘因。
退化性關節炎是由於關節的軟骨及骨膜受到磨損導致,關節會失去自我修補能力,關節液分泌減少或變質,令關節之間壓力增加,導致骨質增生或形成骨刺。○一年中文大學一項研究指出,隨着人口老化,預計退化性關節炎對本港民眾所帶來的健康問題將日趨嚴重。
鄭泳珊說,患者病發初期會感到關節僵硬,有腫痛感覺,上落樓梯及蹲下時會有困難和聽到摩擦聲音,「最初唔會太覺得有問題,到真係痛同紅腫時,軟骨已被磨損,令外觀同行路都受到影響。」
長期不理會出現惡性循環,「關節負重過度會引起發炎,令關節痛,同埋肌肉嘅力量減弱,對關節嘅保護性亦都會減低。」嚴重者關節會出現變形,不能坐矮椅及蹺腳,甚至要更換人工關節。
「髖關節喺六、七十歲開始惡化,特別女性喺五十歲後受更年期影響,荷爾蒙水平下降,令骨質流失,關節更脆弱。」她指出,膝關節退化約在六十歲開始趨於嚴重,「脊椎退化同體重無關,但係髖關節同膝關節就受坐姿同埋搬重物嘅習慣影響,肥師奶就特別要小心。」
她強調,服用類固醇是令關節退化的主因,故哮喘患者要特別留意,一般人要注意搬重物的姿勢,關節受傷後應盡早尋找適當治療,「食止痛消炎藥只係治標,物理治療嘅針灸同超聲波都有消炎作用,但最好都係及早預防。」
除減重外,針對性的肌力訓練、平衡訓練及帶氧運動都可防止病情惡化,「老人家可以行多啲斜路,或者單腳企練習平衡。」沿着一米乘一米的「8」字形軌迹走路,不斷縮小「8」字軌迹,亦可藉此鍛煉平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