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囉口惹 - 蔡瀾

印度囉口惹 - 蔡瀾

忽然聽到一位家中好友患了癌,即刻買了機票趕下一班機到新加坡去。
心情,是沉重的。不斷想起多年來他給我的教導,以及對我們一家人的照顧。
我必須將自己從痛苦的深淵拔出來。找到一份舊的《海峽時報》,它的副刊用了四大版來報道五十種新加坡快要絕跡的小食。其實,消失中的食物,和患上絕症的朋友還不是一樣嗎?
記得這位友人在我小時常帶我去吃印度囉口惹。地點是在「麗士戲院」的一條後巷,那一區住了很多印度人,小販攤子擠在小巷裏,而好吃出名的就是囉口惹了。
「囉口惹Rojak」是馬來語,指一種用蝦頭膏、酸子、糖、花生碎和辣椒醬搞在一起,再將青瓜、菠蘿、粉葛、荳卜切片後拌來吃的沙律。考究的還要加皮蛋、海蜇皮、蕹菜和豆芽。
而印度囉口惹的做法完全不同,基本上它是煎炸的。雞蛋、番薯和餵了粉漿連殼炸的蝦餅等等,唯一不炸的,是發過的魷魚,用香料和色粉染得血紅,有點恐怖感。
為甚麼引用了馬來人的囉口惹這個名字,要問問這位生病中的友人,他是個通天曉,一定會把道理告訴我。
印度囉口惹的好吃,全靠它的醬,印度人用一個鐵鍋把各種配料煮成一鍋又稠又濃的醬汁,淋在那些簡陋的食物上,即變成佳餚。
多年來,我嘗試又嘗試,尋找又尋找,但就沒有印度人做得出我從前吃過的味道。不學無術的年輕人只學其形不懂其味,當今雖然也有人賣印度囉口惹,但已面目全非。
報道上說有一個僅存的小販,還會做舊時的印度囉口惹。我想把這位生癌的友人從病榻中帶走,找到年老的小販。兩種不同的眼淚,應該抵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