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高踭鞋》是西班牙鬼才導演艾慕杜華的舊作,但男男女女情迷高跟鞋絕不只是電影橋段,最少有三千年歷史──三千年前的埃及古墓,早有類似高跟鞋的陪葬物,估計在是身份象徵,古希臘人與古羅馬人隨後都仿效。
高跟鞋的出現,相信在一五三三年時,意大利矮姝嘉芙蓮穿兩吋高跟鞋嫁公爵,隨後高跟鞋蔚為歐洲貴族時尚。十六世紀中葉,意大利婦女的高跟鞋,更高達二十四吋,要靠侍女攙扶才能走路。
但高跟鞋不只是女性恩物。法國鞋匠就為國王路易十四特製五吋高跟鞋,部份繪以戰場情景作裝飾。日皇裕仁一九二九年登基時穿的鞋,鞋跟就高十二吋。
經濟大蕭條的三十年代,鞋跟變矮和變闊了。二戰後法國ChristianDior始創「斗零踭」,這種鞋風靡荷李活,被視為性感象徵。七十年代流行「鬆糕鞋」,八十年代「斗零踭」收復失地。九十年代,各款高跟鞋百花齊放。今天除着重款式設計,還引入新科技,包括選用特細纖維或彈性纖維製造高跟鞋。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