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分分合合傷元氣

國民黨分分合合傷元氣

「百年老店」的國民黨,在蔣家父子先後辭世後,逐步走向分崩離析,上幾次總統大選,都發生分裂事件,元氣大傷,終於在四年前的總統大選中失掉政權。經歷今次的國親結盟選舉後,泛國民黨能否再重新歸一,還有很多變數。
中國國民黨源於國父孫中山先生於一八九四年創立的興中會,一九○五年改造為同盟會,至一九一九年正式改組,並重新命名為中國國民黨。一九二四年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時,曾吸納大批共產黨員,但北伐戰爭後,在是否聯俄聯共的問題上,黨內的左派與右派矛盾激化,至一九四九年退守台灣時,以孫中山夫人宋慶齡為代表的左派,已完全倒向共產黨。

蔣經國奠定民主基礎
蔣介石在一九五○年和一九五二年對國民黨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號召「黨員歸隊」,改變「只見黨部、不見黨員」的狀況,強化其獨裁統治。他兒子蔣經國在一九七○年代掌權後,則開始推行本土化、年輕化。一九七八年,蔣經國接任總統後,更進一步推行第三波改革,解除戒嚴,開放報禁、黨禁,為台灣走向民主政治奠定堅實的基礎。新生政治力量不僅衝擊社會形態,也衝擊國民黨數十年的鐵幕。
李登輝上台後,黨內的主流派(以李登輝為首)與非主流派(以行政院長郝柏村為首)的衝突愈演愈烈,府(總統府)院(行政院)之爭、憲政之爭、統獨之爭,一再引發國民黨的分裂。

一九九二年,國民黨外省籍中生代的統派精英李慶華、王建煊等,脫離國民黨自組新黨,翌年即投入台北市長選舉。李登輝為了阻止趙少康當選,不惜放棄國民黨的候選人、自己的學生黃大洲,暗保民進黨的陳水扁,令民進黨得以首度執掌台灣第一大都會,也為陳水扁最終走入總統府埋下伏筆。
一九九六年,國民黨再次分裂,黨員被迫在李登輝及分別獨立參選的林洋港、陳履安之間作出抉擇。由於林、陳勢寡力弱,李登輝順利當選為第一屆民選總統,並未造成國民黨垮台。到二○○○年的總統選舉,前台灣省長宋楚瑜挾民意的支持,炮打中央執意凍省(解散省級政府組織),脫黨參選。李登輝為了阻擋宋楚瑜進入總統府,再次使用了當年「棄黃保扁」的方法,棄連(連戰)保扁,其大批親信也在最後關頭倒戈,令連戰慘敗。一個號稱有二百萬黨員的大黨,竟得不到三百萬票,在三名參選人中排名第三。

李登輝害國民黨倒台
國民黨政府倒台後,黨員終於看清李登輝的真面目,將他轟下黨主席,及開除出黨,由連戰接掌黨魁。至去年,連、宋宣布結盟參選,首次重新凝聚泛國民黨的力量,但依然以三萬票敗在陳水扁手下。
泛國民黨集中力量參選,仍未能奪回政權,現在最後一擊,投訴選舉無效,但如果仍回天乏力,該黨難免面臨着何去何從的問題,是堅守一個中國的原則、鞏固現有的票源,還是冒着失去鐵票的危險,與民進黨在本土化上一決死戰?也許,更令人關注的是,誰來領導國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