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民58日之旅<br>徒步登南極點完成壯舉

馬世民58日之旅
徒步登南極點完成壯舉

去年11月,馬世民(SimonMurray)南極之旅籌備得如火如荼之際,記者在他位於中環的辦公室內訪問這位前和黃大班,時間只有短短半小時。馬世民一邊講解極地的荒蕪情況,一邊示範應付是次極度危險旅程進行的訓練;他說遠征背後的動機,就是想寄語人們,生命可活得更精采,年過60,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事隔四個月,馬世民完成壯舉,成為全球徒步、無補給地到達南極點的最高齡人士。記者日前在他位於赤柱海邊的豪宅與他再會面,這位冒險家風采依舊,雙眼炯炯有神,只是面上留下了風霜蝕刻的痕迹,人也明顯地消瘦了。談到今次旅程驚險之時,他手足並用,令記者也為他感到驕傲。

每日平均睡四小時
或許因為尚未完全復原,又或許對快慶祝64歲生日的馬世民來說,這次行程確實太危險了。問他會否再去南極,馬世民斷言說:「不會、永遠不會。」若有人想效法,有何忠告?他爽快地說:「去沙漠比較好。」
畢竟他的行程不是坐船圍繞南極外圍觀光,穿梭於島嶼之間,靜觀鯨魚浮游於海上,近看群居的企鵝。他的旅程是每日拖着300磅的行李,在平均攝氏零下45度的氣溫,風速逾200哩的地方,步行8小時,一日復一日,走完了1170公里。
「我每一刻都要打醒精神,把東西綁好,否則風一刮過來,營帳也會被吹走。」馬世民說。
58天的行程中,馬世民每日平均只睡4小時,每天一起來,撥開身上和臉上剛凝結的白雪,穿上厚厚的衣服,喝一口熱茶,又一步一步向前推進。第一個月,周遭都是白茫茫一片,沒有任何植物,也沒有動物的足迹,只有拍檔彭哈多,每日最興奮的事情,莫過於透過衛星收到的鼓勵信息。直至1月31日,他們第一次見到一個小山,已經非常喜悅。

腿部受傷遺失滑橇
「那是極孤獨的日子,大家只顧在雪地大踏步向前行,不會交談,餓了就吃點巧克力增加熱量。」在途中,馬世民的腿受了傷,最後關頭,他更遺失了滑橇,真是險象環生。馬世民的女兒ChristyPowell形容到了行程最後一段,父親的體力已極度透支,體重大幅下降,但仍堅持完成計劃,確令家人十分擔心。
記者問馬世民完成了壯舉有何感想?他舒一口氣說:「感覺很好,如果不去,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極限。」
克服南極的惡劣環境的體能,可以鍛煉,但面對荒蕪孤寂的南極的精神意志,是如何訓練得到的呢?馬世民先是打趣地說:「若然你替李生(李嘉誠)打十年工,你也會學到。」然後,他認真地答:「或許這與年齡有關。」馬世民指出,馬拉松選手平均年齡約30,因為他們那時對自已的身體更熟悉,懂得掌握比賽節奏,何時快、何時慢。
他比喻說,若不加以控制,馬會一直奔跑至死;常人奔跑,只用三成力即會認為自己已盡力,會放棄;但有人可多用一成力氣,跑得更遠,分別在於思維方式。

太太墜機險些送命
雖然馬世民為南極寫下新的紀錄,不過,他太太珍妮花卻沒有他那樣幸運。她乘直升機由北極橫渡南極的計劃發生意外,在惡劣的天氣下直升機於南極墜毀,險些斷送了性命。
珍妮花打開地圖向記者講解,當時行程已完成三分之一,她也是為世界自然基金會籌款,放棄自然可惜。若有機會當然想完成計劃,但她指出,這樣可能太自私,家人的負擔也太大。她說自己雖然獲救,但英國的家人要兩個多小時後才有她的消息。
她又特意糾正一般人的想法,遠征南極不是有錢人的玩意。很多探險家並沒有錢,只要善用媒體宣傳,便獲得贊助商支持,即可籌集所需經費。馬世民也認同地說,金錢可令人獨立,但其實只需三餐一宿,人依然可以過活。或者再需要一些儲蓄,以應付不時之需,之後要過那一種生活,就由自己決定。
最後,問他成功之道,他說:「快樂的泉源是自由,友情則助長快樂萌芽。」
記者:黃偉強、陳慧兒

拍檔彭哈多嘴唇爆裂,每日張開口也有困難,最終馬世民想出把菲林放在口中(如圖),避免血液凝固後開不了口。

馬世民為完成南極之旅,曾前往北極進行訓練。

馬世民為完成南極之旅,曾前往北極進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