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沒有新增職位的復甦

平心而論:沒有新增職位的復甦

美國現正處於一個沒有職位增加的復甦年代,數據顯示,美國的經濟自2001年底已開始復甦,至今已兩年多。其間,經濟持續增長,零售市道暢旺,企業盈利增加,而最近整體存貨量也有所回升,連企業也開始重新添購生產設備。但在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中,卻獨有一項最重要的經濟指標呆滯不前,這就是缺乏新增職位去填補在衰退期間喪失的工作崗位。
據統計,2001年的衰退,共造成270萬人失業,如按照過去的一般經濟周期,自去年起,每月應該會有新增職位超過20萬個。但上星期勞工部公布的上月數字卻只增加2.1萬個,這是誰也想不到的超低數字,一時間,所有經濟專家都不知所措。其實,特別對此感到震驚的是現任美國政府,因為今年是大選年,而就業數字多少往往是決定大選勝敗的關鍵,這不容布殊政府不緊張。

生產效率提高是元兇
但是慢慢真相浮現,原來新職位增不起來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工作外移(outsourcing)到外國;其二是生產效率持續提高,而後者引致的職位萎縮比前者嚴重得多。據估計,過去3年,因工作外配而喪失的職位大約有30萬個;但同一時期,生產效率(productivity)每提高1%,即等於減少了130萬個職位。過去3年,每年的效率提升近4%,這樣看來,職位喪失的元兇就是生產效率。但今年因大選的原因,所以「工作外判」反而被政客炒作得更厲害,因為「工作外判」可以把外國作為假想敵,把攻擊矛頭指向它們。

是甚麼原因令美國的生產效率不斷提升呢?主要原因有以下數點:
(1)全球化令產品和服務業流通全球,各行各業都面對全球競爭,只有價廉物美才能生存,於是迫使美國企業不停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以求生存,所以非不得已不敢增加工人。
(2)美國勞工成本除了工資很高外,還要附加各項費用,其中又以醫療保險和養老金供款最貴,所以企業寧僱用散工,不僱用長工,造成永久性職位長期好不起來。

電腦技術漸取代人手
(3)90年代發展起來的電腦和通訊技術,現在才得到全面應用到各工作領域,也可以說,電腦應用技術日趨成熟,其應用範圍也趨普及,一旦電腦的應用可以代替人手操作,這些工作崗位就永遠被取代。隨着電腦和相關設備愈來愈便宜,這種代替人手操作將會愈來愈快。
(4)那些上市的企業,每季都要報告業績,在過去數年的近乎通縮年代,貨品不能加價,盈利增長都是來自減低成本、增加效率,所以減低成本(包括職位)是企業求存的唯一辦法。
以上4項因素顯示,美國的新增職位並不會像過去一樣隨着經濟復甦而大幅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將會影響美國未來的選情。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