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可變為抑鬱症 家長須留意<br>中西區30%中學生現憂鬱症狀

專家:可變為抑鬱症 家長須留意
中西區30%中學生現憂鬱症狀

【本報訊】名校林立的中西區一項調查顯示,區內約三成中學生出現憂鬱症狀,兩成小學生有擔憂現象,近兩成中學女生及男生曾有自毆及自殘行為。有專家指有憂鬱症狀的學生可能會演變為抑鬱症,家長應加以留意。 記者:張嘉雯

中西區區議會在○二年底至去年四月,與港大社會醫學系合作,收集了該區九所小學及五所中學,共二千九百多名小五至中五生的身、心健康資料,男女生各佔一半。結果顯示,兩成四中學男生及三成六中學女生出現憂鬱症狀,情況較外國嚴重。
此外,兩成小學生有擔憂現象,中學生的情況又較小學生嚴重。

𠝹手拳頭打牆發洩
「即係平均每三個中學女仔中就有一個有憂鬱症狀,比美國多好多。」港大社會醫學系系主任林大慶解釋,不少學生經常出現憂慮,難以入眠等憂鬱症狀,有可能會演變為抑鬱症。被訪學生中,有一百九十九人需要跟進,當中以中學生為多。
調查又發現,有近一成中學女生曾嘗試自殘,負責是次調查的註冊心理學家黃寶珊表示,女生𠝹手的範圍由手腕至肩膊,𠝹大腿也很常見,而以拳頭打牆、以手「挫大腿」的自毆行為則以男生較普遍,一成六中學男生曾以此發洩。
港大精神醫學系教授李永浩提醒家長,若子女學業成績突然轉差、睡不安穩、對無關痛癢的事情感到罪疚或食慾突然改變,就需要留意,「唔好以為小學生無憂無慮,可能只係因為佢冇講出嚟啫。」他又批評自殘行為不能解決問題,只是「分心」的方法。
調查指,憂鬱的症狀跟疾病、意外等有明顯關係,而自殘行為則跟年長、憂鬱症狀、吸煙、飲酒、濫用藥物、生活壓力、擔憂及自殺念頭有關。
該會今年一月已向同一批學生進行跟進調查。
在西區執業的港大醫學院家庭醫學及精神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林永和認為,考試時期因情緒問題求診的學生會增加,情緒問題未必與學校背景有關,最重要是校方有否提供情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