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半世紀民主之路

台灣半世紀民主之路

台灣政治由極權走向民主,經歷了坎坷甚至血腥的道路。從六十年代的「雷震案」,七十年代末的「美麗島事件」,到八十年代初的「林宅血案」,島內異見人士為民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直至一九八七年,蔣經國在病逝前的幾個月,才宣布解除戒嚴,開放報禁、黨禁。民主的曙光終於穿破國民黨的鐵幕。

在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獨裁的時代,當局對付民主運動,不惜動用軍隊、司法的力量,橫加鎮壓。後來出任民進黨主席的林義雄,八十年代身陷囹圄之際,住宅慘遭不名人士入屋血洗,母親及一對孖生女兒遭殺害,另一名女兒重傷,血案迄今仍未破。台灣輿論普遍認為,這是國民黨當局向異見人士血腥示警的手段。
這一切,與中國大陸的今日何其相似。所幸的是,台灣已走出政黨輪替的標誌性的一步。但是,台灣幾乎年年都是選舉年,現在是總統選舉(一任四年),年底是立法委員選舉(一任三年),明年是縣市長選舉(一任四年),二○○六年又是台北市、高雄市的市長和議會選舉(一任四年)。每次的選舉,兩大政黨集團都全力以赴,與其說是選舉論政,不如說大家在相互攻訐。
台灣現有的政黨早已劃分為界限分明的兩大集團,傾向本土化甚至獨立的綠營,主要包括民進黨、台聯黨、建國黨;傾向維持現狀甚至統一的藍營,主要包括國民黨、親民黨、新黨。雙方日趨勢均力敵,未來或許會走向兩黨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