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澳洲新西蘭食品標準管理局(FSANZ)發表魚類食用量的建議,孕婦和兒童每星期最多只可吃一次鱸魚和鯰魚(塘虱魚),而鯊魚片、槍魚和劍魚等則應當每兩周最多吃一次,連普通人也要少吃這些魚。這些魚類水銀含量偏高,多吃會影響小童智力,香港食物環境衞生署則表示,抽查並未發現有魚類含水銀量超標,但市民仍應均衡飲食。
澳洲當局過去只會建議孕婦及小童少吃某些魚類,今趟是首次呼籲普通人也要限制魚類食用量。普通人每星期不應進食超過三次海鮮,每次一百五十克。如果是鯊魚片、劍魚和槍魚等專吃小魚的大魚,則每星期只可品嘗一次,並且在該星期內不要再吃其他魚類。
澳洲當局首席科學家赫萊(MarionHealy)博士說,水銀含量高的魚類,通常是生態食物鏈頂層(吃其他魚類而少被其他魚類吃)和壽命較長的一群,可能在體內積累較高濃度的水銀,「這對懷孕和打算懷孕的婦女特別重要,因為未出生的胎兒更易受水銀傷害。」當局未有解釋為何鱸魚及鯰魚亦不宜多吃。
港食環署指,魚類的水銀濃度不會因為烹調而下降。攝入大量水銀,可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害,特別是發育中的腦部。因此,未出生的胎兒、嬰兒和幼童更易受這些毒性影響。
赫萊強調,今次發出的建議並非勸人少吃魚類,「人們仍應繼續食用不同的魚類作為健康飲食的一部份,但對某些品種的魚食用量應限制。懷孕期的婦女繼續吃魚非常重要,有益於健康,只是要注意限制吃上述五類魚。」
根據本港《食物纖雜(金屬雜質含量)規例》,在香港供應的任何食物均不可含有超過百萬分之零點五的水銀濃度,違例人士最高可被罰款五萬元及入獄六個月。食環署發言人說,去年一至九月,當局抽查了市面二百五十二個食物樣本,當中以魚類為主,沒有發現任何超標個案。該署顧問醫生指出,魚類是高質素食物,含有豐富蛋白質,應適量食用,市民只須注意均衡飲食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