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的財赤令政府不得不想辦法開源節流,在多項壓縮開支的方法中,教育經費的削減幅度的爭議最大。反對大幅降低教育經費的人指出,教育是一項投資而不是開支,因此政府不應為了短期的財政困難而犧牲本港的長遠利益。可以預期政府在準備未來數年的財政預算時,就如何在減赤與教育經費之間作出抉擇,將備受愈來愈多的壓力。
這教育經費爭議背後有一預設:要搞好香港的教育,投入更多資源是唯一可行的辦法。問題是現今香港的教育支出水平比起其他先進國家並不算低,但成效卻差強人意,故此光花錢是不能改善本港的教育質量的。
香港的教育問題緣於其制度本身的缺憾,要改善和提高教育素質,就要從改變制度入手。換言之,設若教育撥款大幅增加,固有教育制度維持不變,新增撥款就會如投石頭入大海中,變得無影無蹤。政府壟斷是本港教育制度的基本困難。有效的制度改革必須以取消政府壟斷,引入競爭為目標,而推行學券制是達致這目標的不二法門。
學券制施行後,不但校與校間的競爭會使學校更有效率運作,更重要的是,那些以前政府壟斷教育所必須的官僚機構大可全面關閉。引入學券制可以減低政府開支並提高教育素質,誰說魚(減赤)與熊掌(改善教育)不可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