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年勝在腳頭好

唐英年勝在腳頭好

施永青

說實話,我對唐英年與他的前任梁錦松都不太認識,只在一些還有其他人在的場合碰過面,交換過一些不太深入的意見。如果在他們都未當財政司長之前,有人要我在他們兩位中挑一位任財政司長,我會毫不猶豫揀梁錦松。事實上特首也是先揀梁錦松,到梁錦松當不下去了,才揀唐英年。

即使是初次見面,梁錦松已能予人一種醒目自信的感覺,能在美資金融機構從基層爬上高位的人,難道會不醒目,不夠自信嗎?
人有自信就容易對別人所做的看不順眼,以為由自己從頭做過當可做得更好,可能就是這種心態促使梁先生要有所作為,可惜他對客觀的困難估計不足,最後走上不歸路。

唐司長「死好命」
唐司長予我的印象沒有梁錦松那麼深刻,除了笑容可掬外,想不起他有甚麼特別,然而,他的首份財政預算案就是勝在沒有甚麼特別,反而更為社會受落,怪不得有人說唐司長「死好命」了。
我相信,梁錦松弄到要中途請辭,對唐司長而言有很大的警惕作用,使他明白特區政府目前處境不妙,宜守不宜攻,故行事較為慎重。他寧願暫時不去碰那些不易解決的問題,好過承諾多多卻沒法完成。他押後滅赤的時限,好讓市民有機會休養生息,他不急於引入銷售稅,待形勢明朗後才作判斷。這種取態,表面上看來保守被動,實際上比他上手的有為做法更高明,更合時宜。一份沒有甚麼特別的預算案,雖沒有新意,卻難予人話柄。
唐英年的腳頭真的不錯,七一遊行的負面影響,梁錦松替他受了,但七一遊行的正面影響則成了他當財政司的助力。
梁錦松辭職後,市民也不想一下子又把剛上任的也弄掉,故願意給唐英年多一點機會,在不少地方已手下留情。
另一方面,七一遊行之後,中央政府知道香港政情嚴峻,不得不以經濟上資助香港為手段,以締造解決政治問題的有利條件。這無疑有利唐英年開展他的工作,只要他不犯大錯,中央自有人為他籌謀。

有高地價不用銷售稅
唐英年先生來自商界,以前是自由黨成員,自由黨是反對銷售稅的,想唐司長本身亦不會喜歡銷售稅,但唐司長今天要考慮的層面與自由黨不一樣,不能一口加以拒絕,故只好拖一拖再說。
今次唐司長的拖,不是押後實施銷售稅,而是押後決定應否引入銷售稅的時間,可見唐司長不傾向太早對銷售稅作正面的支持。
香港以前沒有銷售稅,一樣有財政盈餘,原因是政府可從房地產市場得到可觀的收入。市民以高價買樓,其實等於在交一種間接稅。香港過去就是憑此去維持低稅率,去做基建,以及去提供各種社會福利。
可惜,九七後,特區政府誤以為壓低地價有助香港提升競爭力,結果把市民辛勤積累起來的財富也蒸發掉了,市民的消費能力因而大減,以至內需不足,百業蕭條,失業嚴重,通縮揮之不去。而政府亦失去了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以至連年赤字,不得不考慮要引入銷售稅去擴闊稅基了。

然而,在經濟不景氣時根本不宜加稅,不但在輿論上難獲支持,實際上也可能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因此,特區政府在別無選擇下只好重施高地價政策,希望藉此增加政府的收入。年前推出的孫九招,其主要功能就在於控制供應及締造一個對地產投資者有利的環境,好讓樓價止跌回升,既可扭轉通縮,又可為政府開源。
對社會的低下層來說,本質上他們對高地價向來沒有好感,但如果硬要他們作選擇的話,他們可能寧要高地價。因為,實施銷售稅誰也不能避免,但低下層多數住公屋,不用以買樓的方式去交間接稅。高地價作為一種間接稅,其徵收的對象只是社會上較富有的一群,比銷售稅更能起劫富濟貧的作用。
我估計,唐英年說考慮引入銷售稅,只屬虛幌一招,嚇唬一下,將來公布不用實施時還可贏取社會掌聲。
當前,國際正迫中國開放外滙管制,而中國自己也有意這樣做,因此當有更多的中國資金會流入香港,其中部份會流入香港的房地產市場。在這種情勢下,香港的樓價大有機會在未來幾年持續上升。香港樓價遲早得反映中國資金對投資香港地產的偏好,而這種強烈的偏好,至今仍因外滙政策而備受壓抑,隨着中國外滙管制的放寬,香港樓市當可長旺多年。
在這種形勢下,特區政府大有機會在不加稅種,不增稅率的情況下,逐步減少財政赤字,唐司長可能不用推出甚麼特別的措施,已可做到遠超他前任的成績了,且看唐司長能否一世夠運了。
……………………………………………………
作者為中原集團主席,文章逢星期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