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歷了泡沫,消失了「本土經濟」,有八家大學,香港青少年從此都有書讀了,不必像從前一樣,小學畢了業,要去當學徒。
但是香港男人近二十年逐漸缺少了「含金量」,有沒有發覺,連周潤發也沒有了接班人,正是因為沒有人當學徒。
中國的家庭手工坊,兩千年來都收容學手藝的年輕人。中國師傅的手藝秘不外傳,因為中國人互不信任,手藝多教一個人,將來市場上多一個競爭對手。中國的手藝師傅與學徒之間,永遠有沒了沒完的愛恨恩仇。
想拜師學藝,要有誠意,要以一片心迹感動師傅。先找擔保人,證明年輕人刻苦耐勞,品格忠良。拜師的那一天要舉行儀式。父母到場,師傅的同業也親臨見證。新學徒要獻上拜師帖,有規格的文言尺牘:今有某某,係某縣人氏,年方幾歲,因自幼家貧,謹投師學技,以謀衣食。自入門後,必敬師如父,如有違心負義之行,天理不容。
從此就開始了三年的苦日子。學藝期間,瞎早就摸黑幹活,給師傅買煙土,打掃廚房廳堂,劈柴生火,洗菜跑腿。這哪裏是學藝,不過是勞工。還有師娘的一張沒好氣的臉。一直折騰到午夜,硬板床上躺下,想起家鄉出門前老父的叮囑:家裏窮,爹媽也不要你養,進了城,照顧好自己,受一點氣,好歹忍着些。想着想着,月色潑瀉在枕前,堂堂男子,竟也熱淚盈眶。
師傅成心要考驗徒弟,因為他相信「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一類的儒家哲學。師傅平時躺在太師椅上午寐,也不知是真睡着了還是假意養神,做徒弟的只好在一旁揣測琢磨。師傅天威難測。吸一口水煙,「哼」的一聲,學徒慢慢就拿揑了老人家心意的分寸。學師為甚麼要苦兮兮的三年呢?因為師傅和徒弟,要建立一份情感的契合,打罵聲中,一方咄咄逼人,另一方逆來順受,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血淚要往肚裏吞,人情世故,都在這三年裏,將來你年紀大了,也成了這一行的至尊,你就會明白。
上一代的香港男人,像一把寶劍,多少是如此打造而成的。學師的制度,是性格熔燽的過程,放在火裏燒烘,浸在水裏淬洗,師徒是五倫之一,廣東話裏的俗語,像「冇衣食」、「教識徒弟冇師傅」,都是師傅的罵人話。
周潤發一類香港明星,有剛毅的眼神,那裏面幻映着做徒弟時的山河歲月。去學師的日子,香港是個小學徒,英國人是師傅,風雲歷盡,曾經滄海,一尾小鯉魚就成就為一條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