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兒童晚上睡覺時尿床,弄濕褲子及床鋪被單,感覺真不好受。廣華醫院研究發現,逾百分之五小學生有夜遺尿問題,以全港約四十八萬名小學生推算,本港近二萬五千名小學生受此問題困擾,成因主要由遺傳及睡眠窒息症導致,影響五至十多歲兒童。但有兒科醫生指出,不少兒童的夜遺尿問題可以不藥而愈,或以行為治療訓練腦部發展,從而控制自己不尿床。 記者:陳倩雯
廣華醫院兒科顧問醫生吳國強接受本報訪問時稱,五歲以下兒童尿床是正常生理反應,但逾五歲仍尿床則屬夜遺尿,出現此問題的兒童年齡最高達十二、三歲,男童較女童多。廣華醫院在二○○一年底至○二年期間所做的研究,受訪的三千一百三十九名本港小學生中,百分之五點一人有夜遺尿問題,部份人的夜遺尿問題屬原發性,即尿床問題從沒有停止過,每月最少發生兩次以上;其餘的則屬繼發性,即夜遺尿問題曾經停止半年或以上,後再復發。
他又說,八至九成夜遺尿的成因未明,估計與遺傳有關;另一主要成因與睡眠窒息症有關,兒童往往因為太熟睡,膀胱即刻因尿急而脹大,腦部未能發出訊息通知起床如廁,導致尿床。夜遺尿一般在睡覺時發生,但亦有百分之五至兩成的兒童在日間也出現夜遺尿問題。
他引述過去研究結果指,八十年代只有百分之二學童有夜遺尿,九十年代增至百分之三點五,加上廣華醫院最近的研究結果,顯示有夜遺尿問題兒童的數目有上升趨勢。他認為,這與鼻敏感患者及肥胖兒童數目增加,導致睡眠窒息症患者人數也相應上升有關。
雖然夜遺尿為兒童及家長帶來不少麻煩,但他強調,夜遺尿會隨腦部發展漸趨成熟而不藥而愈,每年有一成半至兩成人自然康復,其他的或須接受行為治療。第一步的行為治療是採用三至六個月的「星圖」方法治療,每當兒童不尿床,家長即獎勵他們一粒星星貼在日曆上,鼓勵兒童激發潛意式,訓練腦部在尿急時發出起床如廁的訊息。
若兒童在七歲時仍維持每周尿床兩至三次,則需採用「遺尿警報器」,將感應器放在內褲內,當兒童尿床時,連接感應器的鬧鐘便會響,提醒兒童起床如廁,久而久之,腦部會懂得將尿急與起床如廁的訊息連繫起來,尿床情況不再發生。八成半兒童使用警報器四至六個月後,就沒有再尿床。
兒童也可選擇服用藥物「去氨基精加壓素(Desmopressin)」,但就會出現抽筋、作嘔及頭痛等副作用,而且價錢較貴,療效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