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從工業到服務業,然後呢? - 何洋

蘋論:從工業到服務業,然後呢? - 何洋

當製造業將生產線從發達國家整套搬到發展中國家時,反自由貿易者大聲疾呼,工業空洞化將令經濟增長放緩和失業率大幅上升。事實證明這預測大錯特錯。以美國為例,當製造業搬到發展中國家如南美後,不但成本大幅降低,令美國企業的盈利水平和競爭力上升,更重要的是低廉的產品價格轉化為生產力的提升,並最終推動經濟增長。
一份研究報告推算,在1995-2002年間美國將資訊科技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後,其價格比以前下降10至30%,便宜的資訊科技硬件令更多美國企業有能力添置這些設備,大幅改善企業的生產力,令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2,300億美元。
今天,同樣地反自由貿易者恐嚇我們,若服務業工作外判的趨勢持續,後果將不堪設想。他們指出:工業沒有了,還有服務業可以維持就業,現在連服務業也外判出去,我們將來靠甚麼過活?答案很簡單:市場自有辦法。
近日《亞洲華爾街日報》內一則故事很能說明問題。一家美國軟件公司原本以為可藉外判到印度而削減原有的高薪員工。到落實計劃後,這公司才發現印度軟件程式員經驗不足和缺乏市場觸覺,結果不但高技術的工作如產品開發等最後都留在美國,一些新職位亦因外判而催生,例如該公司以4倍於印度員工的薪金開設一職,專責兩地員工的協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