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醫藥管理委員會就中醫師發病假紙發出指引,當中列舉的診斷與西醫的做法相距甚遠。醫務委員會成員黎湛暉指西醫開病假並無指引,因西醫一定要按臨床診斷作出判斷;但一些經驗豐富的中醫師強調,中醫診症會「望聞問切」,開病假實在有根有據。
行醫三十年的註冊中醫師馬威宗以心悸、不寐(失眠)的診斷舉例說,中醫師會先看病人有否坐立不安、憂鬱等情緒問題,才決定是否開出病假,一般只會開一至兩天病假,對一名需要多休息的病人來說,這處理並不過份,他不相信會有病人藉此「詐病」。
另一位行醫二十五年的註冊中醫師范觀霖也認為,中醫病假得到認可,填補了中醫註冊後的漏洞,對求診者也是一種保障;他相信中醫師一定會根據病人情況開假,如病情輕微,即使病人要求假期,他也會拒絕。他又說,過往曾有學生求診卻因校方不接受中醫的病假紙,結果他要叫求診學生先看西醫取得假紙後,再到他處「執藥」。
相對中醫的做法,醫務委員會成員黎湛暉說,西醫並沒有發病假的指引,因每種疾病嚴重程度不同,醫生開病假一定要依據臨床判斷。他舉例說,感冒的發病程度相差甚遠,輕者只需留在家中休息,重者可併發肺炎要住院留醫,故不能一概而論。
醫學會會長勞永樂表示,不會評論中醫指引的好壞,最好是交給勞僱會聯同中醫一同作出討論,研究所列的病假日數是否合理。但他強調,西醫只會根據準確的診斷來斷症,不可單憑病徵開病假,但根據中醫指引中部份可發病假的病證,從西醫角度看只是病徵,如咳嗽、頭痛、心悸、不寐等,西醫實在難以憑此開病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