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資訊爆炸,對新聞業有重大衝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報告指出,美國傳統的新聞傳媒,即電視台、電台、報章與雜誌,正處於讀者觀眾持續減少、記者人手縮減、公信力下降的「三跌」局面。在即時新聞渠道增加、水平良莠不齊的大環境下,新聞工作者更為任重道遠,挑戰困難也更多。
哥大「優秀新聞計劃」周一公開的《二○○四新聞傳媒狀況》報告,全面檢視美國新聞業現況,一開首就指出:「新聞業正經歷空前重大轉型期,可能跟發明電報和電視機一樣重大。」
報告點出美國新聞傳媒近年有以下八大趨勢:
1) 流失擁躉 大部份新聞機構的受眾人數持續減少,只有網上新聞、少數族裔及另類新聞傳媒,受眾逆流增加;
2) 前線裁員 現今新聞業主要投資在發放新聞的渠道,而非蒐集新聞,記者人手和資源皆削減,維持報道水平困難;
3) 生吞活剝 新聞報道「未加工」成份愈來愈多,特別是二十四小時新聞頻道和網上新聞,缺乏整理、綜合和消化;
4) 公信力跌 新聞機構尋求多元發展,但不同節目和渠道的處理守則不一,像報章網站將廣告混入報道的做法,就有別於報章守則,加深公眾對新聞機構專業操守的質疑;
5) 削減成本 傳統新聞機構主要靠削減成本維持盈利,沒有投資建立新受眾群,長遠經營前景成問題;
6) 新舊結合 網上新聞日漸與舊有傳媒滙流,而非取代舊有傳媒;而不同類別的舊有傳媒,例如《華盛頓郵報》與CBS電視台,現時都在網上新聞戰場爭天下。
7) 網站缺錢 各路傳媒機構紛紛投放資源搞網上新聞,對傳統傳媒來說是個商機,但如果網站收入不足的問題不解決,就可能會拖低美國新聞業整體水平;
8) 受人擺布 競爭加劇令新聞人物面對傳媒時佔上風,多家電視台嘗試利誘米高積遜做專訪,傳媒受擺布機會增加。
報告指出,在現今新聞資訊渠道增加和分散的環境下,「高質素新聞和資訊會比以往多,但更多的是瑣碎、充滿一面之詞和錯誤的資訊」,一般民眾可享有更大的主動權,令自己知得更多,新聞工作者的資訊中介人角色相對削弱了,但不確誤導消息激增,令他們作為公證人、監察者和詮釋者的責任,更形重要。
法新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