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藥物的作用本來是紓緩病情,令人盡快康復過來,但假若你對藥物敏感,一粒小小的藥丸也可以令你痕癢難耐,甚至致命。有免疫及過敏病科專科醫生估計,本港約有兩成人對藥物敏感,即約一百三十六萬人,其中以對極為常用的抗生素「盤尼西林」及「亞士匹靈類」止痛藥物所產生的敏感反應最為普遍,嚴重者可在服藥後數分鐘內休克死亡。更令人擔心是,藥物敏感的發生不能完全預防,首次病發更幾乎「避無可避」。 記者:陳倩雯
免疫及過敏病科專科醫生鄔揚源表示,過去曾為六十多名患有不同疾病的病人進行測試,發現當中約兩成人對用以治療肺炎、細菌引起的腦膜炎及骨感染等疾病的抗生素「盤尼西林」出現過敏反應,情況與外國相若。不少病人亦對具消炎止痛作用的「亞士匹靈類」藥物、硫磺類抗生素及含有尿酸的藥物敏感。
他指出,不同藥物引起的過敏反應有所不同,最常見是皮膚出疹,導致紅腫、痕癢、脫皮、口部及眼部潰瘍等,情況較輕微。但間中有藥物敏感患者會出現過敏性休克,在服藥後數分鐘內即氣促、血壓突然升高、出現風疹及水腫,繼而休克,甚至死亡。如藥物敏感者本身患有哮喘,危險性就更高,患者的氣管會進一步收窄,大大增加窒息死亡的可能性。
鄔揚源稱,藥物敏感與遺傳有關,如身體缺少某些酵素,出現藥物敏感的機會較常人高出最少十倍。無論患者是否知道自己有較大機會出現藥物敏感,首次服用某種藥物後出現過敏反應仍然是無可避免的,有些人甚至在服用某種藥物多次後,才對藥物出現敏感,原因與免疫系統產生過敏反應有關。當發現自己對某種藥物敏感時,最有效預防方法是不再使用該種藥物,以其他藥物代替。
他又說,部份引起敏感的藥物並不能以其他藥物代替,如治療梅毒的抗生素就沒有有效藥物可代替,因此部份藥物敏感患者須在用藥前接受脫敏治療,「好似將個炸彈引爆咁,用小量嘅藥引起佢嘅過敏反應,激發過敏細胞」,患者身體會將藥物適應,減低敏感反應,但只維持一段時間,以後再用藥時需再進行脫敏治療。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項目總監崔俊明呼籲,患者求醫時要向醫生交代藥物敏感情況,自行購藥時要先向藥劑師了解藥物是否含有導致敏感的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