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發現第10行星

太陽系發現第10行星

太陽系九大行星的說法即將要改寫,因為美國天文學家在太陽系最遙遠行星冥王星三十億公里外,發現了一顆環繞太陽運行的星體,認為這是太陽系「第十顆行星」。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本港時間今晨會正式宣布這項發現。

新星體暫以美洲愛斯基摩族伊努伊特人(Inuit)的海洋女神「塞德娜」(Sedna)為名,距地球約一百億公里,若乘搭穿梭機由地球前往,要四十年後才能抵達。「塞德娜」環繞太陽運行一周,需時一萬零五百年。

搭穿梭機前往要花40年
新星體是由加州理工天文學家布朗花了兩年半時間研究,直至最近用投入服務七個月的美國「斯皮策」紅外線太空望遠鏡,才成功發現「塞德娜」。當局正利用亞利桑那州的特納格拉天文台量度「塞德娜」的位置和大小。
這是天文學家自一九三○年發現第九顆行星冥王星以來,所發現的最大一顆環繞太陽運行的星體。天文學家估計「塞德娜」直徑二千公里,比直徑二千三百公里的冥王星小,由岩石和冰組成。氣溫為攝氏零下二百度,是太陽系中最冰冷的星體。
布朗認為,「塞德娜」的發現,把人類對太陽系的範圍進一步伸延開去;但這項發現也勢將再激起科學家對行星定義的辯論。
當年天文學家發現冥王星時,曾有人認為它體積太小,不算是行星,只能算是太陽系中一個星體,所以比冥王星還要小的「塞德娜」,相信有人反對把它定性為行星。
但有專家指出,既然冥王星被定性為行星,那麼「塞德娜」也應算是太陽系「第十顆行星」。

「塞德娜」比冥王星還小
不管爭論結果如何,這次發現是NASA的重大勝利,凸顯出美國新一代太空望遠鏡的能力。英國劍橋大學天體物理學家里斯認為,「塞德娜」的發現為研究太陽系形成提供重要線索。
英國廣播公司/美國有線新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