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局長嬉皮笑臉將愛國比喻作孝順母親,母親角色電影化的話,有很多投射。我霎時想起《此時此刻》裏頭那位患上抑鬱症,狂讀維珍尼亞伍芙小說的五十年代美國中產婦女。她跟深情而抑壓的小兒子的一段感情起伏戲橋,叫人心靈觸動。這位母親懷了第二胎時想過自殺,但始終落不了手,最後選擇拋夫棄子,隻身到加拿大謀生,從此人間蒸發,直到兒子跳樓自殺後才現身。沒有解釋當年的狠心決定。沒交代母子間未能傾訴的愛恨鴻溝。故事來到這一段,彷彿很順理成章的。愛國像這對母子關係,隱而不宣,餘音裊裊為佳。畫公仔畫出腸講孝順,太似文工團做樣板戲。
愛國常常扯上母親,換成父親角色又怎樣?會發展成像《大魚奇緣》裏頭的講古佬跟木獨兒子的牙齒痕?《大》片裏善於交際人緣極好的父親口水多過茶,鍾意做主角。講古無謂駁古,兒子偏偏反動,老是要求真,要老竇講清楚,哪些古仔是真,哪些是虛構。結果跟老竇反晒面,三年不對話,直到父親病危才勉強順父親意,湊合着,最後還替父親「老作」奇幻的送終場景,算是和解。這個傳奇父親有個食古不化的兒子,應該死不瞑目。兒子規矩做人,喜歡循序漸進但又無法擺脫老頭子的傳奇影響力,是典型的家長意志下的迷惘後生。兒子臨尾算是做到床前孝子,不過比起老頭子過癮的一生,實在一蟹不如一蟹。盲從於孝順冇鬼用,活出真我才是正道。愛國與孝敬父母,不是上晒頭做一台大戲後排垂着頭不斷念是是是對白的三腳貓角色,待你懂得自愛以後,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