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在宣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時,一再強調政府發債是支持長遠建設,而不是為了經常帳目的開支。而這個概念,亦是審慎理財的原則之一。
甚麼叫做經常帳呢?如果套用在個人理財之中,經常帳目就是指日常的收入及開支。以開支為例,每個人每天都進行消費,而消費內容則包括衣食住行。如果在正常情況之下,一個人每月收入應該會大於開支,代表這個人有剩餘的金錢,可用作投資或者儲蓄。換句話說,這個人的經常帳目若有盈餘,便意味着他每月收入大於支出。
如果這個人理財不善,過度消費而導致支出大於收入,若要填補赤字,便要借債度日,例如利用信用卡去支持過度的消費,甚至透支現金,以債項來填補經常帳赤字。
相信大家會明白,這是一個很壞的習慣。因為如果不壓縮消費或增加收入,便要繼續債冚債,結果會「爆煲」而導致破產,令個人名譽受損。所以正確的理財方式是要經常帳目達至收支平衡。
那麼個人是否不應借債?如果借債的目的是為了非經常性開支,那又另當別論。例如個人要進修、讀碩士學位或報考專業資格,需要大筆金錢用作繳交學費。那麼個別日子會造成支出大於收入,需要借錢維持。但因常人只會追求高等學位一次或兩次,而不會每年都在讀書,而且學成之後,可能對日後找工作、提升工資有幫助,因此屬於投資。而這些進修的額外開支,屬於非經常性開支,故′就算借債來進修,也可以理解。
社會基建的開支,就像個人進修一樣,屬於長期的非經常性開支,是投資的一種,所以政府發債去支持基建,道理亦說得通。但假若政府利用發債去支付經常性開支,情況就如個人利用信用卡去支持過度消費一樣,屬於壞的情況。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