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Preiss筆記:重新思考格老功過

MichaelPreiss筆記:重新思考格老功過

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剛剛度過了其78歲生辰,他擔任此公職,已橫跨了列根、老布殊、克林頓和小布殊等4任總統,而據聞小布殊正力邀他多留任4年。長期以來,格老被視為無所不能,也許,現時正是檢視格老功過的適當時候。

不少人經常忘記,格老除了是世上最具影響力的中央銀行家之外,亦是主導與投資者關係的美國代言人。但自1999年起,美國及全球經濟所經歷的不少問題,格老縱使不是始作俑者,其一再計算失誤和失策,亦已令問題惡化,差點讓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深淵。

影響力無遠弗屆
也許有人會為格老開脫,認為格老所犯下的種種錯誤,並非聯儲局或銀行業所能預見。不過與其前任有別的是,格老作為一個幾近被神化的公眾人物,在數之不盡的經濟問題上,他都可以左右公眾的看法和決策。
假如格老準備繼續人為地把息率壓低,便必須及早收緊銀行向消費者批出貸款的準則,特別是他一手創造的另類泡沫──按揭貸款。此外,格老亦要為人民幣與美元脫鈎作兩手準備。
要知道人民幣與美元掛鈎,一方面有助於中國實踐增長目標,另一方面亦可令美息維持低企。因為為了把人民幣固定在8.3兌1美元的水平,中國要大印鈔票買入貿盈所賺取的美元,拿到國外再投資,而大部份美鈔均用來買了美國國庫券。如此一來,中國貨幣供應增長急速膨漲,間接創造了信貸,並帶來了通脹。中國在12月的通脹便升至3.1%的6年半新高。
中美貨幣掛鈎,不但影響了聯儲局的貨幣政策,在某程度上亦為全球的債市引入了非理性亢奮。聯儲局積極放寬銀根,促使中國的製造產能大幅膨漲,造成通脹上揚及經濟過熱的不良現象。
是時候檢討全球經濟和美國制度的脆弱,並改變一下非理性地對格老的一面倒嘉許了。

眼前美景是假象
歷史告訴我們,聯儲局及其貨幣政策可以是我們的最佳朋友,亦可以成為我們最可怕的敵人。其中一項市場應該關心的是,布殊大灑金錢的財政政策,聯儲局不可能不知道會構成通脹壓力。可惜,由於今年是總統大選年,加上格老正嘗試人為地操控經濟周期,故聯儲局竟然表示「會對加息保持耐性」。
在其不顧後果的政策下,股市上升、經濟轉佳、國民的口袋亦多了錢,看來好像事事如意,不過,這些美景卻只是一時的。假如格老不對小布殊加以約束,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雙管齊下的刺激下,遲早會挑起一場大型通脹風暴,而隨之而來的則是大熊市的來臨。
美國政府所採取的赤字預算,後果可以十分嚴重──利率上升、美元暴挫,經濟亦轉疲,令國民日後承受苦果。假設今年的赤字是550億美元,美國財政部便要發行接近1萬億美元的債項,數額可算驚人。
就算格老確實有引用1996年的名句──「非理性亢奮」來警告美股價過高,但在生產力提升的科技革命下,其警告無法引起關注。

下重藥有副作用
此外,格老一再強調商業周期已死,企業盈利急升只是生產力提升的應有結果,亦令股民覺得股價高是理所當然的事。當格老最終察覺到史上最大的股市泡沫已形成時,他只好把實質利率調高至50年高位,屆時便難免扼殺了整個經濟、甚至全球股市。

格老一手扼殺了企業資本開支,為了執拾殘局,他製造了最終會對銀行體系和消費者造成嚴重傷害的信貸泡沫。由於聯儲局計算錯誤,目前低至1%的聯邦基金利率只能收效於一時,結果會是弄巧反拙,因為每一種藥物皆難免有其副作用。
在2003年下半年,平均每一美國家庭在買樓時只落了7%定金,並以家庭收入的40%作為供樓支出。這種做法是難以長期維持的,最終只會落得與科網泡沫一樣、甚至更壞的收場。特別是當中國為了冷卻過熱的經濟而把人民幣升值時,購買的美債將會大幅減少,並促使美國長息上揚。
美國樓市出現泡沫,並非只是物業擁有權的轉移,亦是再融資所造成,即是業主加大所持物業的槓桿比率,創造了較高的成本基礎。此所以息率較微提升,或美元進一步下挫,後果皆會是災難性的。
透過消費者背負如山的債務重擔來刺激短期需求,絕非解決長期結構性問題的良方,這與財政政策失去約束,後果同樣糟糕。格林斯潘做了聯儲局主席已15年,老爺車亦會出現毛病,更何況聯儲局主席對全球金融具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小心檢視格老的功過,並把聯儲局主席的任期限制在2屆或8年,相信會是較聰明的做法。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