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如何交代

大學如何交代

周兆祥

「若有課程沒人報讀,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大學生一年單位成本二十多萬,如何交代?」
出自本地某大學高層之口的這番話,道盡了此時此地大學的墮落。
看官若是摸不着頭腦,或者以為周兆祥言重,以下是該段引文的背景:近來本地各大學紛紛節流瘦身,終於不得已陸續殺系,有些少學生報讀的學系被迫關門裁員,那位教授反映出校方的意見,先指出「若課程聲譽不好,學生不會報讀」,於是推論出要受學生歡迎,學系才值得存在,而歡迎的「標準」不用說(據這種思維)就是找到好工作,尤其是好工作──即是錢途無限!
當我們的大學一所一所開列自己的「信念」和「目標」時,周兆祥曾經天真過以為至少校方是有人認同那些講得如此明確實在的教育理想,努力朝着正確的方向開步走,我們在艱苦的條件之下,仍然可以一點一滴做教育工作。哪裏想得到原來連大學這種高等教育機構,也會赤裸裸地講一套做一套。

連稍具大學一年級推理能力也可以一眼看出那番話的市儈荒謬:
‧學生不報讀的課程就是「聲譽不好」?「聲譽不好」就是質素不好?總之這些都無法向公眾交代,應予淘汰?
‧課程受學生歡迎就「好交代」?
‧令學生找到工做的課程才物有所值?
如果只是為了滿足市場需要,即是生產老闆們好使好用價錢「合理」的生產工具,根本毋須辦大學,用五分之一的成本大量開設職業培訓所即成。
目前的危機和悲劇正是開辦了成本昂貴的大學,讓不知教育為何物的商家高官去操縱一些不知教育為何物的學術者(academics,不是學者(scholars))去運作,搞出了處處反教育的文化與制度。在他們眼裏,教得出日後賺大錢的學生才是成功(於是間接鼓勵着學生用賺錢潛質來評價課程、科目、教授的表現);他們總是不明白,為甚麼教出一個個學生有正義感、有理想、有創意、EQ大大提高,將來做稱職的媽媽爸爸、民族英雄、藝術家音樂家、幸福的農夫,即使他們畢業之時「找不到工作」,也是大學教育極大的成就。
連大學也不堅持終極的價值,社會前途堪虞。大學可以毫無愧意挪用巨量社會資源,其理在此。
最需要修讀通識教育科目的,是政府中央管治大學的許多委員及各大學許多高層。等到大家搞清楚了大學是怎麼一回事,教育的目標何在,就不會再埋頭生產乖乖替商家賺錢的奴隸作為交代。
……………………………………………………
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英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