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開源節流無方

預算案開源節流無方

呂漢光

一如所料,新任財政司司長的首份財政預算案,內容乏善可陳。從好的角度看,是讓市民休養生息;從壞的角度看,司長是缺乏勇氣及承擔,在高財政赤字下,不敢在削減公共財政方面,提出任何明確方案。今年是選舉年,任何削減公共開支的建議,都會在立法會遇到強大阻力,但若從香港長遠的經濟利益着眼,過去多年公共開支急速膨脹,司長避重就輕,完全沒有交代如何控制公共開支,是有負市民所託。
上任財政司司長任內有兩大德政:提高利得稅及讓大家知道財政赤字的嚴重性。回歸前,地產市道蓬勃,港英政府只要依靠賣地、印花稅及直接稅的收入,已足以支持臃腫的公務員架構,及不斷膨脹公共開支。回歸時,特區政府恃着有豐厚的財政儲備,面對亞洲金融風暴,房地產市場萎縮及經濟衰退等多種不利因素,還不懂得控制公共開支,當財政赤字屢創新高,才如夢初醒。近年來,「開源節流」的口號,不絕於耳,實質行動卻欠奉。開源方面,最終上任財政司司長於去年,向中產人士開刀,提高薪俸稅,及略為提高利得稅。節流方面是減少公務員編制,及按「○、三、三」方案,調低公務員薪金,但公共開支還是不減反加。

新預算案,除了「自定車牌」的小噱頭外,開源方案還是交白卷。事實上,筆者對「自定車牌」的建議甚有保留,如無意外,「好意頭」車牌將會在街道上充斥,原來井然有序的車牌系統,變成雜亂無章,為了額外七千萬元的收入,港人所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
研究多年的銷售稅,是財政司司長為未來開源的唯一建議。特區政府內部已成立委員會詳細研究開徵銷售稅的可能性,並會在本年底向財政司司長提交報告,報告會提出一些適合香港的可行性方案及實施時間表。預算案中指出,若銷售稅能為特區政府帶來可觀而穩定的收入,特區政府有空間考慮減低其他稅項,如薪俸稅、印花稅等。
高薪人士的消費開支只佔收入的小部份,而消費開支佔低下階層人士的收入比率,可高達七、八成,銷售稅對他們是一項沉重負擔,他們的實質稅率(即銷售稅佔收入的比率),遠較高收入人士為高。一般來說,累進稅是入息愈高,實質稅率愈高,而銷售稅卻是一種「反累進稅」,即入息愈低,實質稅率愈高。另一方面,二百萬低收入人士並不在薪俸稅網,降低薪俸稅率,對低收入人士是沒有半點好處,筆者認為銷售稅是「劫貧濟富」!

特區政府預測,到○八╱○九年度政府的經營帳目,基本上可以達致平衡,綜合帳目更將出現六十億元的盈餘。既然特區政府沒有開源措施,經營帳目能達致平衡,便全賴經濟增長及現有稅項中增加收入。特區經濟很大程度上受到外圍因素所影響,特區政府要控制也控制不來,但正所謂「盡人事以聽天命」,特區政府絕不應該只「聽天命」來解決財政赤字。
特區政府要徹底改善財政赤字,最重要是要嚴格控制公共開支,預算案中沒有清楚說明如何減少公共開支,為甚麼經營開支可以由到○三╱○四年的近二千二百億元,逐步減至○八╱○九的二千億元?
香港市民早已明白特區政財政赤字的嚴重性,社會亦有明確的共識,要早日解決財政赤字的問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財政司司長理應趁機推出節流方案,當經濟復甦的迹象愈明顯,節流方案能獲得普遍支持的機會愈渺茫。預算案避重就輕,當然較容易在立法會通過,但如此欠缺進取的預算案,絕不是港人之福。
……………………………………………………
作者為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