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十年,中國只得八個樣板戲。《林海雪原》是曲波原著小說,當年給改成《智取威虎山》,主角楊子榮真有其人。在大陸電視上,看到這黑龍江海林市的威虎山,因電影紅大具政治價值而名噪一時。那兒建了座影視城,還有烈士陵園、楊子榮剿土匪遇難處、革命烈士紀念碑、子榮街、雪原街、英雄街……
想不到今天,經典題材給拍成電視劇集。影響了中國人長達半個世紀的人物重現在螢幕上時,觀眾感覺不對勁,不以為然。
除了這個,原來《紅色娘子軍》也在拍攝中了||那麼《白毛女》還會漏網嗎?
在宏偉的舞台給首長和外賓表演,或於窮鄉僻壤荒野山頭為群眾服務,都是特定環境下的「宣傳品」。主題政治化,人物臉譜化,演出僵硬化。年青男女永遠是兄妹情,為了解放,總有一個或以上的階級敵人喪盡天良地逼害他們,沒有共產黨便沒有新中國。把土匪地主富豪漢奸幹掉,大家在驕陽下握拳堅強地相視一笑||還是沒有愛情。
投資者看準了微妙的缺口,都決定當流行的青春偶像劇來拍||一看失笑,基本上,樣板戲就是「偶像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