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的發明,令「先花未來錢」的風氣遍及全球,結果帶來了空前的消費年代。在眾多發達國家中,個人消費已經成為國民生產總值比重最大的項目,也可以說,國民是否願意消費是決定該地經濟的枯榮。鼓勵消費雖然可以幫助經濟繁榮,但過份倚賴先花未來錢式的信用卡消費卻可以後患無窮,眼前最佳例子是南韓。
在1997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前,南韓國民都是刻苦耐勞,還未沾染上胡亂花費的習慣,更鮮有先花未來錢的觀念,只把全副精神放在出口賺外滙的目標上,所以銀行大部份的貸款都是借給出口大企業,沒有多餘錢用作個人消費貸款。
但隨着1997年金融風暴席捲亞洲,南韓首當其衝,整個銀行體系面臨崩潰,因為那些負債纍纍的大企業根本無力還債。
為了拯救銀行體系,南韓政府被迫第一次向IMF借了1400億美元救亡,憑此總算渡過了難關。政府在痛定思痛之餘,決定採取新策略去發展經濟,就是大力鼓吹個人消費,希望以內部需求來減低過份倚賴出口的經濟模式。擴大消費最佳的方法是鼓勵顧客用信用卡,於是,政府隨即取消了信用卡現金透支限額,又給予稅務優惠予信用卡消費。
在政府政策引導下,所有銀行和財務公司都爭相去推銷信用卡,手法層出不窮,客人只要口頭上承認有工作做,便獲發信用卡,不用甚麼入息證明。為了增加吸引力,各銀行除了派發各種獎品予申請人外,更定期舉行大抽獎,在這種迹近瘋狂的推銷行動下,幾乎是沒有成年人是無卡的。據南韓政府近期的一份調查,竟然有27%無家可歸的街頭流浪者也獲發卡,可見濫發的嚴重性。
濫發卡的結果是,在很短時間內南韓經濟已自金融風暴衰退中大幅反彈,在1999至2000年,經濟都有雙位數增長,同一時期,其他同受金融衝擊的國家如印尼、泰國仍在掙扎。但先用未來錢的代價在隨後兩年逐漸浮現,據統計,現在南韓人平均負債是收入的117%,個人負債佔GNP的75%,在比例上較一向慣用信用卡的美國人和英國人還高。這個情形相信還會壞下去,因為政府估計,現仍有100萬人用信用卡透支額去債填債。
另一項統計顯示,南韓現有370萬人欠信用卡債超過3個月,到了今年底,人數會增至400萬人,即是說,有15%的人口技術上已破產,欠債的大部份是年輕人。在東方傳統社會,家人都守望相助,於是很多父母長輩為了替兒女還債而去借高利貸,結果是往往把一大班年老家族成員也推入了債網之內。這是欠債的骨牌效應,真是可悲。
相信南韓這次個人借貸危機比上次企業借貸危機難搞很多,因為企業可以通過裁員、改組甚或收購解決,但個人債務總不能來這套,所以南韓未來經濟增長並不樂觀。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