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昇錢談:全球經濟處關鍵時刻

恆昇錢談:全球經濟處關鍵時刻

凱恩斯為金融圈子引進「生機」(animalspirits)這個詞彙。他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指出,創富者乃受到「自發樂觀氣氛」而非「數學預期」所推動。他將這種現象稱為「生機」,並寫道:「若生機受到壓抑,氣氛又不樂觀,我們只好倚靠數學預期,屆時企業會自動縮減規模──但虧損隱憂並不比之前的獲利憧憬來得合理」。

在2003年初,全球經濟並不存在上述生機,起碼在中國等熱門市場以外都欠奉。美伊開戰前,在不明朗地緣政治形勢下,人人都擔心美國會出現「雙底」衰退,通縮螺旋會由日本蔓延至美國和歐洲,油價亦上升至嚴峻地步。

樂觀氣氛浮現
但只是短短一年光景,形勢竟然有霄壤之別。世界各地的商家都開始掏出支票簿,以久違的滿腔熱情來進行交易。據ThomsonFinancial的資料顯示,去年第四季公布的收購項目,價值高達4150億美元,是2001年夏季以來最大的季度收購交易金額。今年的速度就更快,單是頭兩個月公布的交易,就已達到4050億美元之多。
美國在這方面的表現一馬當先。美國銀行(BankofAmerica)於去年10月出價490億美元收購FleetBostonFinancial。近期則有有線廣播集團(Comcast)出價540億美元向和路迪士尼(WaltDisney)提出敵意收購、JP摩根大通出價600億美元收購BankOne,以及Cingular以410億美元奪得AT&TWireless的流動電話業務。歐洲方面,法國製藥公司Sanofi-Synthelabo亦以480億歐元(600億美元)向其對手Aventis提出敵意收購。
銀行、製藥和電訊業的交易,旨在提升規模經濟效益和降低成本,而Comcast垂青迪士尼的原因則是希望將本身的科技與迪士尼的內容結合,藉以增加營業額。不過,所有交易都有一個共通因素,就是董事會的冒險意欲有所加強。
除了美伊戰爭結束後,地緣政治形勢漸見明朗之外,還有兩項因素可以說明這股新冒險意欲的來源:其一是由於利潤急速回升,現時的企業都坐擁大量現金。當中一項指標就是企業的財政盈餘──即保留溢利扣除投資。這項指標通常是負數,差額由股票、貸款和發行債券填補。但以美國為例,目前的財政盈餘卻是正數,更處於195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原因是企業界擔心銷量下降,紛紛在2001和2002年間削減成本,但需求卻一直維持殷切。

減息作用發揮
第二項原因就是格老在02年和03年初實施的貨幣政策刺激措施開始奏效。減息並非立竿見影,事實上,七大工業國工業生產與貨幣政策變動之間的長期關係顯示,各國央行通常都需要等待大約18個月後,利率變化才開始對經濟活動發揮明顯作用。因為減息最先刺激的是信貸需求。當人們借入更多款項,就會刺激貨幣供應,通常在貨幣供應增加六個月至一年後,經濟活動才會轉趨活躍。
企業界開始投入資金,並非只見於收購活動增加。美國於去年第3季的設備及軟件開支上升17.6%,第4季則上升15.1%;英國第4季企業投資亦增加1.3%。記得在90年代初,日企亦曾亦曾透過節流來達致財政盈餘,可惜面對通縮和壞帳而不敢投資,令可能出現的生機逐漸湮滅,日本其後更經歷了整整10年的衰退期。上述教訓是我們不可忘記的。
因此,全球經濟現正處於周期的重要關頭──要令經濟活動復甦,不再倚靠格老的貨幣政策措施而能自供自足,企業需要動用盈餘來增聘人手和作出更多投資,這樣會造成良性增長循環。要花費就得向銀行舉債,這樣就會創造資金,貨幣供應增加,將會重新刺激更多一般需求。
到了明年的某個階段,上述的貨幣供應增長勢將產生通脹,屆時各國央行自會採取對策。不過,目前格老打算「耐心等待」貨幣周期轉勢。這暗示新的合併潮會在今春更為熾熱,應可為股價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