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無國 - 陶傑

有家無國 - 陶傑

「愛國大爭論」之中,出現了大量的「中國倫理政治語言」。中方的人罵民主派是「忤逆子」,特區高官說學習基本法如同「孝順父母」,還有中國的官員大罵李柱銘的父親「與共產黨鬥爭」。
為甚麼中方的政治鬥爭詞彙,充滿家庭的倫理色彩?歷史學家黎東方在《我對歷史的看法》一書中,對於「中國病」,曾經有這樣的斷症:
「從歷史上暴露出來的中國人的缺點,最嚴重的,莫如只知有家,不知有國。遇到忠孝不能兩全的時候,只有極少數的豪傑之士肯移孝作忠。我們的長處,原是家的觀念深,而我們的缺點,正是和這個長處有密切的關係。」
中方人員反民主派,左一句「忤逆子」,右一句「不孝順」,黎東方先生挑中了他們的文化盲點。他們不止「忠孝不能兩全」,而且是「忠孝混為一體」、「家國混為一談」。國家觀念,本來就是家庭觀念的外伸,由此的邏輯,官員不能民選,因為官員是「父母官」,父母不由子女來選擇,由於國家機器是父母,因此「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子女是父母的資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國人沒有人權,只有子女的義務,最後「子不嫌母醜」,連批評父母的言論權利也沒有。
中方說民主派只知有個人,不知有國,但中方的人員的意識中又何嘗不是只知有「家」,而不知有「國」?「國」只是一個小農大家庭,圍坐在一桌子一起吃飯。所謂「一國兩制」,就是香港人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以衞生為理由,先堅持要用「公筷」,後來又要用刀叉分菜,中國政府通通答應,而且眼看這孩子腸胃不好,日漸營養不良,還主動的給他夾菜添飯,一桌子的其他小孩也在幫着夾,滿以為一家人都對這個鬧脾氣的小孩好,這就是所謂CEPA「自由行」。
香港人要普選,如同是要自己決定一張「小菜單」,與大家庭分飯菜另吃,父母當然不肯。李柱銘去美國,見了美國國務卿,這不但是在一頓晚飯前,父母還沒有端碗,一個兒子先起筷。在中方眼中沒有尊卑,而且更是拿着飯碗走到鄰居敲門,投訴自己吃不飽,自家飯菜不鮮美。做家長的自然一拍桌子大罵:「你走出這家門,以後就不要再回來!」
但管理一個現代國家,不可以如同管理一個家族,正如英國人給董建華留下一個國際都市,他卻把香港當作家族生意來管。State和Family,是兩回事。此一基本認知的盲點,是「中國病」的根源。中國想建立一個現代化的民主公民國家,三個字:不可能。